【網路媒體走轉改】守陵老人:讓紅25軍烈士“回家”!
■中國軍網記者 李晨
紅二十五軍烈士墓
巍巍伏牛山,縱橫八百里,林密山高,峰巒逶迤。
墓碑無言,大地含淚。
10月10日,中國軍網記者來到位於魯山縣團城鄉的紅25軍烈士陵園。烈士陵園位於鄉間小路的盡頭,掩映于鬱鬱蔥蔥的山林間。不仔細尋找,很容易被人忽略,一如這支紅軍的故事,他們的長征路線從中原腹地直插北方,是紅軍長征地圖中一條孤獨的紅線。
肅穆的陵園中,安坐著一位守陵老人,他叫范欽憲,今年64歲,是魯山縣團城鄉的一位農民。對每一位前來的祭拜者,范老都會向他們講述紅25軍在魯山縣的故事。
范老擺在地上的布包,攤開著六七個紅色的榮譽證書,“我這些東西遠比黃金更重要!”
“鄉親們常問我,守陵園一個月多少錢?我説一分錢都沒有,他們不少人挖苦我是‘傻子’‘二蛋’。”
後來,為了回避鄉親們的嘲笑,范老就對鄉親們説,“每個月政府給2000塊錢,再加上我自己做生意,能有不少錢呢!”這十年的付出,也許只有范老自己才知道,遠不是能用“工資”能衡量的。
守陵,一輩子的事業。
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從何家衝出發向西挺進,途經魯山縣三天。
這三天裏發生的故事,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
當年,紅25軍長征途經團城鄉瓦窯村,將5名傷病員留在老百姓家養傷。然而,紅軍剛走,土匪就殺過來,抓住了5名留守的紅軍,將他們活埋在一個坑裏。
這個坑位於一個小山坡上,經過多方確認,直到2005年7月,范老方才找到。由於年代久遠,打開墳墓時,墓室積水已達腰深,5位烈士死狀慘烈。
范老一心想讓5位烈士“回家”,可村民卻勸阻“你不嫌晦氣嗎”,紛紛離去。
范老一個人進入墓室,親手將烈士遺體請回團城鄉的陵園。
2006年3月,政府重新修葺紅25軍烈士陵園,他便義務擔任團城鄉烈士陵園的管理人,並把家搬到了烈士陵園旁邊,這一守就是十年。
2013年3月,范欽憲根據縣民政局提供的烈士名錄,奔波在團城鄉花園溝村、寺溝村等十多個地方,努力尋找烈士遺骨。他自費打下一口口棺材,將散落在民間的25名烈士骸骨一一請進了陵園。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當記者問起范老為何這樣做,范老講起一段家族往事。
1944年,日軍佔領魯山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范欽憲的父母帶著他的姐姐哥哥,一路逃荒要飯,到了團城鄉,住在一所破舊的老廟裏。
1945年,王震將軍的部隊經過魯山縣時,有一個連的八路軍戰士曾住在范欽憲的家裏,他們不僅不拿家裏的東西,還幫忙幹農活,贏得鄉里老百姓嘖嘖稱讚。
團城鄉解放後,他家分到了土地和房屋,從破廟裏搬了出來。父母從小就告訴他,做人不能忘本,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生活。范欽憲將父母的叮囑謹記在心,從初中畢業以後,他就堅持為烈士掃墓,風雨無阻,至今已有45個春秋。
如今,在他的精心照顧下,陵園內,樹木鬱鬱蔥蔥。紅25軍烈士陵園也被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都有2000多人前來祭奠紅軍烈士。
歷史是靈魂的接力,犧牲是永恒的化身。
“知黨恩、報黨恩。在我有生之年還會繼續堅守,要把革命烈士的故事和精神傳承下去。”范老動情地説到。
10月10日下午,天空飄起小雨。“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活動河南站36名年輕記者來到張莊社區。
“土坯房、茅草房、雞屁股是農戶小銀行,吃糧靠統銷,花錢靠救濟,姑娘向外嫁,小夥愁新娘……”,這是當年張莊的民歌。
“風景墻,別墅房,青山綠水變銀行,家家有項目,戶戶奔小康,社區栽下梧桐樹,滿天飛來金鳳凰……”,這是如今張莊的生活。
歌是歷史,民歌是民心。
當年紅25軍戰鬥過的地方,如今正成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