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8 11:54:30來源:光明網-經濟頻道作者:責任編輯:伍月明 光明網訊(記者劉超)剛早上7點,陰雨天下撫順城的晨霧還沒有散去,劉宇志就已經來到了工廠的培訓室,提前一個小時到是他一直以來的習慣:早點來想想今天的安排,反思一下昨天的工作。
“咱們焊工就跟裁縫一樣,只不過她們縫補拼接的是衣服,咱們拼接的是鋼板還有機械。”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第八建設有限公司煉化設備製造廠焊工班班長的劉宇志這樣跟受訓的年輕工人描述焊工的工作,作為“鋼板裁縫”,劉宇志在焊接第一線已經“縫縫補補”了24年。
“四百多臺設備”、“五千多噸重量”、“九千多萬産值”,這幾個數字是近幾年劉宇志參與的項目成果,而“100%的無損檢測合格率”則是對其“裁縫”工作的最好注解。事實上,在生産一線工作了20多年的他已經是焊接這個行業的全能人才了,除了“鋼板裁縫”的外號,不同時間,他還有很多不一樣的“面孔”。
“焊得不是鋼板,而是工藝品”
初見劉宇志的時候,他那雙因跼踀而不知道放哪的大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粗大的指骨骨節上是一圈圈褶子,手心手背都粗糙得像年過古稀的老人一樣,沒有光澤而且佈滿斑點,而1970年出生的他今年才只不過46歲。
“這些都是燙傷灼傷的痕跡,幹我們這行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太正常了。”劉宇志淡然的説著身上這些傷痕,但手背上突出的青筋顯示著當時情況其實並不如像他説的那樣簡單。
“像我胳膊上這一塊就是鐵水燙的。”他指著胳膊上的一大塊傷疤説,那是那是十幾年前的一次焊接過程中,一個不注意,一大滴鐵水正好掉在了他的胳膊上。
“當時那是一個鑽心的疼啊,鐵融化的液體,溫度你能想像有多高。”回憶起這段經歷,劉宇志似乎也不在那麼淡然了,下意識的摸了摸胳膊,顯然那次給他的印象很難磨滅。“但是不能抖啊,焊接是最需要手穩的活了,稍微偏一點,這個産品可能就廢了。”劉宇志硬是忍了將近半個小時把産品焊接好才去處理胳膊上的燙傷。
“在我們眼裏,這些已經不是一塊塊又醜又硬的鋼板,而是一件件工藝品,經過你手的産品就打上了你的烙印,有瑕疵是不能忍的。”劉宇志表示,像他這樣的工人在東北還有很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瑕疵的零容忍。“我想換了任何一個優秀的工人,在那種情況下都會堅持把活幹完的。”
設備的“外科大夫”
將産品視為工藝品的劉宇志有時候也又出“差錯”的時候,而且將焊件最容易出現的五大問題一次性出齊了。
“出錯其實也並不容易,幹我們這行有句俗話叫‘活幹好了難,幹壞了更難。’”他笑著説。
從去年到今年,劉宇志和他的團隊花費了近一年時間去製造劣質産品。“而且是那種品質最差、問題出全的産品。”劉宇志一本正經的介紹著他們這一年來的“傑作”。
為什麼要刻意做這樣的殘次品?
原來這是這種問題産品可以用於對探傷檢測能力的測試,全稱是帶人工缺陷的的焊接試件。正如劉宇志所説,想要把活往壞處幹並不容易,因為要用於不同探傷能力的檢測,試件需要控制出現問題的程度。
“比如有一個問題試件需要出現10mm的裂縫,這就困擾了我們很長時間,焊接的時候讓讓産品出現裂縫是很容易的,溫度和焊接程度不夠就行,但是要控制開裂程度,這是我們之前想都沒想過的課題。”
因為可借鑒的案例比較少,劉宇志他們只能用較“笨”的方法。“就是一次次往壞了焊,別人都在總結沒焊好的原因,我們倒好,每天總結的是我為什麼焊得那麼好,下次焊縫得更大點。”劉宇志笑著談及那段“痛苦”的日子,也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總算讓他們試出了“合格”的劣質産品。
“全國只有30個A級資質的探傷實驗室,有一個就在我們這。”談起這一年努力的成果,劉宇志滿是自豪:“探傷檢測跟做産婦做B超一樣,是産品出廠前必須經歷的,也是最重要的把關環節,而我們就相當於那看‘片子’的外科大夫一樣,是設備正常運作的保障。
生産線上線下的“雙重導師”
“別看我在車間幹了這麼多年,最初的時候我也是差點要拿起筆的人。”看到記者在記錄,劉宇志笑著説。
劉宇志的父母都是教師,事實上在上技校以前,劉宇志一直以來的願望也都是當一名教師,但可能是父母覺得兩人做了一輩子的老師
“沒能站上講臺當時是有點遺憾,不過現在我也在生産線上圓了一把‘教師夢’。”談起當初的選擇,劉宇志覺得沒有什麼可後悔的,“現在我經常出去給工人們培訓,有時候還幫扶下崗職工學點一技之長,不也是在做老師的工作嗎?一樣的。”
培訓新員工是現在劉宇志的主要工作,在劉宇志看來,現在的年輕員工與他們那時候不同,他們又想法、基礎好,敢做敢突破,但相對的,心裏想法也比較多,情緒比較容易出波動。
“我教徒弟都是教技術第二,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劉宇志一直覺得現在的年輕工人大多是從校園直接出來的,一時間很難適應工廠這個小社會的一切,心態上容易出問題,作為他們的師傅,關注點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他們的工作。
“俺們師傅真是把大家當家裏人看,又操心工作,又操心生活。”施煥波對此深有感觸,年僅28歲的他已經是撫順市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撫順市最年輕的高級技師,是好多年輕工人的“師傅”。前段時間他的父親得了重病,不怎麼愛説話的他一直悶在心裏,劉宇志悄悄去他家中了解了一下情況,去看望了他的父親,同時工作中不斷給施煥波減壓,讓他減輕負擔,經過一段時間的太調整,那個撫順市的生産能手又回來了!
“我也是為人父母的,人家把孩子交到你手上,你總得好好待才算有個交代啊。”就這樣又當師傅又扮演“父親”,劉宇志所在的班組走出了2名高級技師,6名技師,他的徒弟連續三年包攬了撫順市職工技術運動會焊工比賽的第一名,成為整個工廠的中堅力量。
最受歡迎的“局”外人
儘管焊接班組的很多工人都是劉宇志帶出來的,多數人叫他一聲“師傅”也不為過,但劉宇志還是一直被視為“異類”。
“早些年因為在工廠裏沒有什麼娛樂項目,棋牌麻將一直都是比較受歡迎的,大家有時間都會玩玩,但是宇志從來不玩,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傢夥天生內向不合群呢。”熟悉劉宇志的人都這樣調侃他。
事實上,剛進工廠的時候,劉宇志也會時不時玩兩把麻將,起初就當打發時間,想著不影響工作就可以,但是事實證明,晚上完了,白天還是難免會想。“當是工作著工作著就容易走神,想怎麼打麻將的事。”一段時間下來,大幅下滑的業績讓他下了一條,趕緊提醒自己收心,但一時半會哪收得回來。
“這件事其實還要感謝我的愛人,那會兒我們還在處對象。”回憶起22年前的事,劉宇志略有些不好意思,“那一天我記得特別清楚,1994年的8月9日,那天晚上散步的時候,我腦子一熱,就跟我愛人做了幾項保證,其中有一項就是再也不碰麻將。”
“再碰剁手。”
“好,你説的,以後我來監督你。”
劉宇志的愛人也把他那段時間的變化看在眼裏,心裏也在暗自著急,看到他主動提出來,也就爽利的答應了。沒有太多浪漫的承諾,幾個小小的約定也讓兩個年輕人間的“紅線”更結實了。
從那時起,搓麻的工友們再也沒能叫動劉宇志。不僅如此,在結婚後,劉宇志變得“變本加厲”了:不僅不搓麻將了,連工友之間一起吃個飯都很少能見到他,一忙完工作準就回家。
《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是劉宇志最喜歡的人物,那句“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座右銘式的話語也一定程度上被他視為生活信標。“人一輩子就那麼長,我覺得總要有所取捨,不能什麼都堅固吧,做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就行了,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那樣不好。”
和許三多一樣,這麼一個與大夥“格格不入”的人最終反而最受歡迎。“劉師傅經常跟我們説,掙點錢也不容易,給家裏多留點,俺們都知道這是好話,而他能堅持這麼多年,沒有人不豎大拇指的。”施煥波告訴光明網記者。
“人們經常説的‘局’外人恐怕就是我這樣的吧,但我自信我廠裏的人緣還是可以的。”到了中午休息的時間,劉宇志一邊與出來工人打招呼一邊樂呵呵告訴記者。
“就算是,那我也是個受歡迎的‘局’外人吧”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