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食品藥殘標準怎能“沉睡不動”
新華社記者段續、劉懷丕
近日,麥當勞宣佈2017年停止在美使用飼養過程中攝入人類抗生素的雞肉,但對中國市場未作相同要求,原因是兩國標準不同。從宜家的櫃子到麥當勞的雞,跨國巨頭屢屢“看人下菜碟”,我國廣大消費者卻一再撞到自家的“標準門”上。
據了解,目前我們在食物抗生素殘留量方面使用的標準是農業部2002年修訂的“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標準。也就是説,這個標準沿用了快14年。
14年,是個什麼概念?按照2015年的數據,我國GDP總量比2002年增長了4倍多,經濟總量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排名,也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14年裏,中國居民生活水準有了巨大提升,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一個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卻一用14年,這有點説不過去。
食品安全標準一頭連著百姓健康,另一頭連著食品産業發展空間,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如果脫離國情拔高標準,將影響食品生産企業生存;但無視經濟發展水準,讓一個低標準躺在那裏一睡十幾年,這既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需求,也無法引導食品産業整體升級。少數食品生産企業守著低標準固步自封,實際上是逼著有能力的消費者去購買進口食品,等於把市場讓給別人,消解的是我國食品産業的競爭力。
如今,國內許多食品生産企業宣稱已執行高於日本、歐盟的安全標準,這雖有行銷策略考慮,但至少説明在食品安全標準上,我們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了與國際先進水準比肩的能力。
據悉,有關部門正在推進一些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工作。希望這些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水漲船高,與老百姓生活水準相適應,及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要求。同時還應更加精準制定標準,在大的安全前提下實行分類分級管理,例如提高兒童、孕婦和老年人的食品安全標準等,以市場手段引導企業追求更高品質。
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先。要讓老百姓吃得安心,標準必須跟得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腳步。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