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題:足球要火熱 頭腦要冷靜——兩會代表委員談中國足球發展
新華社記者朱翃 林德韌 陸文軍
就在全國兩會召開之時,2016賽季的中超聯賽也拉開了大幕。頂著“史上最貴”的帽子——80億元的全媒體版權費以及層出不窮內外援“標王”,新賽季的中超聯賽同樣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相比足球産業、足球市場的火熱,涉足足球圈的代表委員們卻更多了一份“高冷”——把目標制訂得更高些,把情緒把握得更冷靜些。在他們看來,足球産業火熱是好事,但大家應該給予足球青訓、青少年體育運動更多關注,不能只看“冰山一角”。
陳戌源代表:花錢要值,更要自我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上港集團董事長陳戌源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談到,目前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進入了快速通道,中超諸隊引援花了一些錢,有些引援費用很高,“但我覺得對中國足球發展是值得的”。
陳戌源説:“在爭奪歐洲某個球星時,你的開價肯定要比歐洲俱樂部更高一些,不然球星不願離開一個熟悉而完善的足球環境來到一個新環境。你把一流球星引入進來,一流的教練也會進來,帶來一整套高水準的訓練和技戰術模式,對整個球隊的實力提升是有幫助的。所以我覺得有些錢花得值得,就應該花。”
其實,在上世紀的日本,為了提升本國足球發展的水準,高價引進外援、引入教練的方式也出現過。當年巴西國家隊巨星“白貝利”濟科就曾加盟日本足球聯賽,延續著自己的職業生涯,並在退役後執掌日本國家隊的帥印。巴西著名球星鄧加也在而立之年後加盟日本聯賽。
陳戌源認可花錢引入優秀的外援和外教,但他也表示,更重要的是把本土的年輕球員培養起來。“上港的後防有薄弱環節,並不是一定要通過引援來解決。我們想引進一個本土球員,開價八千萬,虛高得太厲害了,”陳戌源説,“所以我跟主教練講,我們今年補強整個隊,主要靠自己,把我們的年輕球員態度端正好,訓練做好,我相信他們會成長起來的。武磊、蔡慧康、呂文君這批老帥徐根寶帶出來的球員,現在就很好。”
張近東委員:提升青訓是個系統工程
在今冬的轉會期,連續引進拉米雷斯、特謝拉等超級巨星的江蘇蘇寧俱樂部可謂風頭正勁。在亞冠小組賽中一勝一平的戰績以及聯賽的開門紅都證明了球隊整體實力的提升。雖然中超聯賽和俱樂部成績都紅紅火火,但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仍有憂慮,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他,在今年“兩會”上拿出了關於青訓的提案。
張近東在提案中表示,導致中國足球目前現狀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是最關鍵的還是青訓體系的建設。
張近東認為,目前整個社會層面,並沒有把青少年足球提到戰略層面,各方的扶持力度也相較職業足球顯現出頭重腳輕的局面。具體體現在青訓專業力量欠缺,大多數職業球隊雖有各級梯隊,但在基礎設施、專業教練的水準上,沒有後續跟進。
“此外,校園足球不僅缺少完善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比賽,而且也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遞進體系,這導致很多優秀的小球員在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學期間,沒有再深造的平臺,”張近東説,“而職業俱樂部也沒有一個完善的從校園足球選拔年輕球員的機制,這使得很多球員無法尋找到有效的職業路徑,降低了家長培養孩子參與足球運動的熱情。”
張近東建議,在青訓體系建設上,應考慮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向青訓球員傾斜,讓想踢球、會踢球的青訓球員得到踢球機會的同時,也給他們一個穩定的教育平臺,讓他們兩條腿走路。在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方面,還應該嚴格制訂俱樂部青訓體系標準化運營方案,建立專業化、系統化的青訓球員培養措施,吸收國外足球青訓先進的理念,並認真、系統化地開展校園足球聯賽的管理和運營。
體教結合的道路才是足球崛起的出路
除了陳戌源、張近東等代表委員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代表委員從校園體育的角度談了對足球發展的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原校長楊樺談到,足球運動要發展,離不開足球人口的普及。“讓少年兒童喜歡足球,願意去操場上踢球,就是一項最基礎的足球工作。教育少年兒童的方法就是給他們遊戲的時間,讓他們從喜歡的角度出發,堅持做這個事情,”楊樺説,“國務院的文件已經規定了中小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但我發現有些學校把這個時間濫竽充數。運動場地不足,運動時間挪用,體育課採取‘放羊式’,不去認真培養,怎麼讓孩子從實踐中體驗體育的快樂、足球的魅力?”
全國政協委員劉敬民則從足球文化的角度談到,足球是通用的語言,更是提供了大人和孩子交流的平臺,不能簡單功利地從勝負上去看成效。“我之前在義大利佩魯賈看到,當地有很多外來移民,語言、文化都不同,但足球把大家融合在一起,”劉敬民説,“只要一起踢球,大家就熟悉了,孩子們在一起玩,大人們也一同參與,形成了很好的社區文化。我們要大力發展中國足球,這也值得我們借鑒。”
全國政協委員,八一體工大隊原隊長錢利民認為,體育從娃娃抓起是一個需要多部門共同合作來完成的系統工程,“這個牽涉到教育部,體育總局等部門,要從國家戰略上去設計和落實。國家體育總局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做了不少工作,但還沒有解決好。無論足球、籃球還是游泳、網球,都應該研究如何做好體教結合工作。”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