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黨政機關改作風之風勁吹 “會議經濟”寒意濃

2013年01月24日 14: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股悄然而至的“寒流”猛烈襲擊著整個中國。

  這股“寒流”至今已持續了一個多月,一些本應在春節前最紅火的行業,卻感受到過去從未體驗過的“嚴寒”。從去年12月開始,鮮花、酒店、展會服務、文印等行業訂單量銳減,新業務寥寥可數,談妥的業務被退了許多。

  1月22日,北京中關村大街一家星級酒店王經理接到一個電話,某央企辦公室人員充滿歉意地告訴她:“不好意思,1月25日的宴會要取消。”本來,這家央企要在該酒店辦一場規模達兩百多人的年度聯歡宴會。現在,為了響應中央“厲行勤儉節約,杜絕公款浪費”的號召,該央企決定取消宴會。

  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展會佈置商也感受到了類似的“寒意”:兩天裏,已經有四家單位通知他們,單位要取消年會,原來約定的活動策劃和布展只能作罷。這四家單位或是政府部門,或是事業單位。

  這股“寒意”,源於一項本來看似與這些行業並不相關的改革——黨政作風改革。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包括精簡會議活動、精簡文件簡報、厲行勤儉節約等條款。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新華社一篇內參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1個多月來,從中央到地方,節約之風勁吹。近期密集召開的各地兩會,都以簡約、節儉、高效為準則。作為簡約的重要方面,不擺鮮花、不挂橫幅、不吃喝宴請等與往年會議大不相同的細節,廣受與會人員和新聞媒體讚揚。

  與此緊密相連的是,鮮花、文印、飯店等行業備受衝擊。中華花卉協會聯絡部負責人孔海燕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由中央到地方推行的作風改革,使政府採購鮮花的數量有所縮減,對各地花店都造成了一定影響。

  “原本,不少花店的主要客戶就是政府機關,鮮花被用於政府會議、大大小小的慶典上。”孔海燕説,現在,有些地方政府的會議用花量很少,甚至是沒有,有的花店本來已經按照政府訂單準備好鮮花了,最近又臨時被通知取消訂單。

  “僅中南海、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訂單,一年下來,會少十幾萬元。”北京花木有限公司崇文門花店經理李海波説。雖然規模不大,但崇文門花店每年都會向中央國家機關和北京市一些部門提供不少鮮花。2012年,崇文門花店的政府訂單有8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各種會議用花,現在開會已經全都不擺花了,要這樣算的話,一年下來,又得少30萬元左右的訂單”。

  “寒意”遍及全國,李海波聽同行説,廣東有些花店正在準備裁員,原因就在於政府訂單的大量縮減。成都小盆花協會會長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與去年同期相比,該協會企業來自政府的單子少了四成左右。

  北京市馬連道茶城附近的一家海鮮酒樓經理算了算賬之後才發現,一個多月來,該酒樓的營業額少了近20%,“其中重要原因的可能是領導們來得確實少了”。該經理説,原本,還能時常見到各政府部門的領導來吃飯,這一個多月來,他們就幾乎不出現了,“我們現在的主要客人就只是茶城的商人”。

  原本長期與江蘇省某政府部門合作的一家圖文公司稱:本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年底會議材料、年會橫幅、展板等一系列業務“忙得不可開交,今年就清閒了,會議材料印得很薄,份數也少,橫幅、展板都不做了”。

  某國家機關一名工作人員半個月前隨單位領導到廣州的一次考察,也讓她對作風改革後的節約之風及對相關行業的影響有了切身體會。“縮減考察行程,不參觀景點,只到相關企業、基地考察,全程自助餐,無宴請,不擺花草、綠植,不擺茶點,不挂橫幅,不做展板,沒有新聞採訪,減少紙質文件、刊物的印刷,儘量使用電子文檔……”她一口氣羅列了十幾種跟以前出差大相徑庭的項目。“要是政府接待都能這麼節儉,各地的相關行業肯定受到的衝擊都不小。”該工作人員説。

  隨著作風改革的不斷推進,“會議經濟”寒意越來越濃,有的經營者也開始謀劃轉型。李海波就是其中之一。“其實,這幾年來,政府機關用花量每年都在壓縮,都在遞減。所以我們的業務結構也一直在調整。現在,政府這塊兒已經只是我們的一部分,這次的銳減對我們有影響,但不是特別大的影響。”李海波説,“要是原來沒有調整業務結構,碰上這種銳減,那就是滅頂之災了。”

  “思路要變,這是原本高度依附政府購買的企業接下來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李海波認為,依靠政府消費,這按市場規律來説,是不正常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一個契機,“逼著你去走良性發展道路,就看誰能抓住這個機會,誰能把握住百姓的市場。對於我們這些行業來説,雖然痛苦,但從長遠看,這是好事情。”(記者 王怡波)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