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求解從“強盛國家”到“幸福國家”之路

2012年11月14日 09:4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歐債危機與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懸而未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兌現為人民謀幸福的政治承諾已成為一張“高額支票”,促使各國的執政黨探索善政善治之道。

  在此間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宣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共同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按照中共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共還將“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與會代表們指出,這一指標既包含了打造“強盛中國”的內涵,也包括了建設“幸福中國”的內涵,體現了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宗旨。但是,如何實現幸福,卻是一個開放性的世界話題。

  “人民幸福”的全球難題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一直相信物質的發展是幸福的源泉,國內生産總值被廣泛接納為指引幸福的基本路標。伴隨次債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的暴發、全球環境的惡化、社會動蕩的發生,很多人的生活安全感下降,改良現有評價體系的實踐正在全球展開。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已倡議制定一個比國內生産總值更能衡量環境社會影響的指標來反映人們的幸福水準。由34個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甚至還發佈了首個“你的更美好生活指數”。

  金融危機下政府優先考慮的議程究竟應該是經濟增速,還是內在幸福?

  中國在多個省市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優化政績考核、促進“幸福指標”的舉措。但是,群眾的反響各一,不少人認為幸福是基於個人一地一時的感受,無法進行量化衡量。

  經濟增長與幸福的關係也呈現了複雜的關係。《小康》雜誌和清華大學媒介調查研究室日前聯合發佈的“2011-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收入依然是最影響公眾幸福感的因素。

  從廣東省發佈的幸福評價指標來看,經濟增長和幸福水準卻並非正相關。2011年,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城市廣州和深圳的群眾幸福感在本省排名中處於中游偏下位置。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説,這一結果符合國際經驗,當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7000美元以後,幸福指數不會與經濟增長同步變動,甚至會出現趨勢相逆的情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為5432美元,按現在可比價計算,與40年前的美國不相上下。

  這意味著,從積弱積貧到小康社會再到富強、繁榮的現代化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但同時中國也需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避免把國內生産總值作為幸福征途上的唯一路標。

  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從單一追求經濟現代化到囊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更為全面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全面協調、也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階段。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