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翠説,服務是生命力,感情是凝聚力,帶著這樣的心情去做事,才能感動百姓,百姓才會擁護黨,黨的執政能力才會更強。作為一名十八大代表,陳葉翠最關注城鎮居民的大病醫保、完善社區公共設施等民生保障問題,她希望在與其他代表們的溝通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或思路。
濟南市甸柳一居居委會主任陳葉翠接受大眾網專訪。
陳葉翠跟歷下區區長田慶盈(右)到居民家中檢查暖氣安裝情況。
甸柳第一社區擁有由1000多名群眾組成的“星光藝術團”,下設合唱、舞蹈、戲曲、快板、腰鼓等17支文體活動隊。
社區辦起老年電腦班,年齡最大的學員69歲。
“沒有什麼比愛更深,沒有什麼比情更濃,沒有什麼比心與心的交流更珍貴……”11月1日上午,濟南市甸柳一居居委會主任陳葉翠向大眾網記者講述了她的社區管理真經。陳葉翠説,服務是生命力,感情是凝聚力,帶著這樣的心情去做事,才能感動百姓,百姓才會擁護黨,黨的執政能力才會更強。作為一名十八大代表,陳葉翠最關注城鎮居民的大病醫保、完善社區公共設施等民生保障問題,她希望在與其他代表們的溝通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或思路。
社區的當家人:忍著病痛跑供暖,3天收齊300多萬供熱款
“我已多次找他的廠領導談過了,這戶居民的廉租房問題必須得解決……”11月1日上午9點,前來看望她的區長馬上就要進社區了,大病初愈的陳葉翠仍在跟街道辦的兩位領導討論著,試圖為一戶即將搬遷的居民住房問題找出路。與居委會一墻之隔,正在進行的小區供熱改造,不時發出機器的轟鳴聲,今冬解決最後226戶居民的供暖問題,成了陳葉翠心頭的另一件大事。
“3號樓的樓長反映暖氣安的不行,你現在就帶著工人去把問題解決了。”當得知有個別群眾對暖氣安裝品質不滿意時,陳葉翠立即把“工頭”叫到了居委會,當面質詢。陳葉翠説,小區集中供暖是在今年全體居民大會上,多數居民提出並表決通過的一件大事,代表了老百姓的心願,絕不能因具體工作的失誤,讓老百姓失望。
記者了解到,甸柳一居小區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熱源不足、道路管線密集等原因,在濟南老城區,類似這樣的老舊小區要想加入集體供暖,在資金和施工上都有困難。為了能讓主管部門更直接的感受到小區渴望供暖的迫切心情,陳葉翠儘管病魔纏身,但在接受化療後的第二天,忍著病痛,清晨7點趕到了供熱部門等候。陳葉翠的這一舉動讓分管供熱的一位局長十分感動,小區供熱問題很快得以解決。
“226戶居民300多萬供熱款,沒想到3天就交齊了,關鍵是群眾支援。”雖然老百姓感謝的聲音不斷,但陳葉翠並沒有把功勞歸在自己身上,她説,平攤到每戶的供暖開戶費用將近兩萬,這相當於普通家庭3年的積蓄,這件事能成功,還是社區“居民自治”起了大作用,群眾不理你,啥事都幹不成。
居民的好大姐:社區裏討論“釣魚島”,舉辦早戀辯論賽
除了物質生活,陳葉翠還十分關心社區居民精神層面的幸福感。由於小區居民許多都是機關退休幹部,一時退下來,對官員腐敗、漲工資等問題意見很大,有的人心裏的疙瘩總解不開。
為了讓這些閒下來的老人們找到生活的樂趣,陳葉翠利用居委會訂閱的報紙,成立了松鶴讀報小組,在居委會開闢一間讀報室,讓社區的老黨員們帶頭,每天到這裡來讀報,每月還邀請附近黨校的教授來給大家講課,分析各種社會問題。
“不怕掙得少,就怕活的少。”在用黨報評論引導價值觀的同時,陳葉翠自己也經常把一些大道理變成生活化的語言,與居民們進行溝通。陳葉翠説,從“十二五”規劃到釣魚島問題,從腐敗問題到如何看待漲工資,群眾心裏的諸多疑問和疙瘩,都要解決在基層,否則積小成大,影響社會的發展。
上有老下有小,除了老年人,社區還要幫著家長管好孩子們。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中學生早戀問題,陳葉翠通過與一所駐濟高校聯繫,以“中學生該不該早戀”為題,在小區裏舉行了一場大學生辯論賽,同時邀請小區裏的中學生和家長們到場旁聽,通過雙方的辯論引導孩子和家長正確看待早戀。
黨的好幹部:社區裏建起千人藝術團,“小幹部”具有大視野
“黨建為龍頭,文化為載體,居民自治為抓手。”對於社區管理,陳葉翠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念,在她看來,文化是凝聚人心的靈魂,是鄰里關係的潤滑劑,只有多組織一些社區文化活動,才能不斷增強社區凝聚力。目前,甸柳第一社區擁有由1000多名群眾組成的“星光藝術團”,下設合唱、舞蹈、戲曲、快板、腰鼓等17支文體活動隊,通過改造居委會,建成集娛樂、健身、休閒于一體的近600平米社區活動中心。
“曾被人罵過不務正業,遭過冷嘲熱諷。”但在最初的時候,社區文化建設並非一帆風順,陳葉翠説,場地不足,她帶領群眾多方籌資72萬多元,人手不夠,她挨家挨戶動員社區文藝骨幹;內容缺乏,她經常大清早就跑到泉城廣場、四里山等幾個較大的群眾文化活動點學習;經費緊張,她就與丈夫商量從家中拿錢墊上……
“唱歌跳舞是文化,但不是文化的全部。”陳葉翠説,社區還成立了“上善若水俱樂部”,聘請專家教授為社區居民講授《道德經》、《紅樓夢》等古典文學,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素養;成立“好媽媽俱樂部” 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等做“家庭教育課堂”、“漂亮女人”等系列講座,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立“青少年成長俱樂部”, 推出感恩教育、國學小課堂等教育形式,促進了青少年健康成長。
除此之外,陳葉翠並不滿足,這個社區“小幹部”還具有大視野,她決心要把社區服務提升到更高層次,為居民群眾提供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服務。為此,陳葉翠先後聘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曾家達教授、山東大學高鑒國教授、加拿大籍華人黃智雄等知名專家當“社區高參”。2007年10月,受黃智雄先生邀請,陳葉翠還赴香港社區觀摩學習,回來辦了個“小工坊”,他們還聯合辦起了“濟南基愛關愛女性服務站”。不久之後,陳葉翠與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高校聯繫溝通,成立了全市首家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甸柳第一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立了社工專業實習基地,探索推行社會工作“1+X”運作模式,“1”即社會工作站,“X”即高校專業人才、具有專業化知識的行業精英、社區黨員和青年志願者等3000多人組成的四支義工隊伍,從而為社區帶來了先進的服務理念和多元化的服務模式。
“小巷總理”的管理真經:服務是生命力,感情是凝聚力
“一間15平米的平房,沒水沒電,幾個老頭老媽媽坐著馬扎,連張桌子都沒有。”25年過去了,回憶起剛來居委會報到時的情景,陳葉翠仍然十分激動,不斷強調著居委會“馬扎”和機關辦公室“八抽屜辦公桌”之間的落差。陳葉翠説,為解決兩地分居問題,1988年,已在省地礦局地質一大隊幹了10年宣傳幹事的她,從萊蕪調到了濟南,被推薦到了居委會工作。
“我提議給居委會接上電,竟被一位老大媽數落了兩個月。”陳葉翠説,自己當時覺得很委屈,甚至最開始的兩個月都沒敢正常上班。就連自己的女兒在同學面前都不好意思説媽媽是在居委會工作,總是説媽媽是省地礦局的。那時的陳葉翠才33歲,她經常在想,這樣的工作耗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啊?直到1996年5月的一個大雨天,陳葉翠的丈夫腳部傷癒出院,那天路上的積水沒過了膝蓋。擔心丈夫傷口感染,陳葉翠只好和丈夫在傳達室裏躲雨。這時,一位路過的小區居民冒雨把她的丈夫背上了六樓。從此,陳葉翠對居委會的工作態度徹底改變,要用行動報答百姓對我的真情。
25年裏,雖然誰也數不清陳葉翠為居民們做了多少好事,但從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到黨的十八大代表,一個個榮譽見證了她的付出。如今,在陳葉翠的帶領下,甸柳一居小區構築了“一委、兩站、兩會”黨建新模式,以樓院為單位,規定黨員都要承擔服務工作,社區41位樓長、112位居民小組長大多也都交由黨員擔任,對社區重大工作進行討論,實現了社區居民高度“自治”。
“百姓的真情是用錢買不來的,我一定要為老百姓服好務。”從被感動到感動他人,從被服務到服務他人,角色的轉換,讓陳葉翠悟出了社區管理的真經:服務是生命力,感情是凝聚力。陳葉翠説,沒有什麼比心與心的交流更珍貴,沒有什麼比愛更深的了,沒有什麼比情更濃的了,沒有什麼比理解更偉大的了,沒有什麼比團結更重要的了,帶著這樣的心情去做事,才能感動百姓,百姓才會擁護黨,黨的執政能力才會更強。
十八大最關注:城市大病醫保,社區基礎設施完善
馬上就要去北京參加黨的十八大了,陳葉翠説,自己最關注的仍然是民生問題。她舉例説,比如城鎮居民的重大疾病的醫保問題,特別癌症病人,醫療費用太高,家庭經濟負擔很重,除非患癌症的病人去世後,這個家庭的生活才能恢復正常。另外,陳葉翠還希望社區建設能夠發展到一個更高水準,目前在基礎設施配套方面,許多小區欠賬太多。在她看來,城市中建一個小區,就要老百姓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小區管理和服務。
陳葉翠説,自己一定當好黨和人民的橋梁,回來後把會議的精神及時向大家傳達,利用“十八大”代表的身份更好得為老百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