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明朝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與地理學家鄭若曾編纂的《籌海圖編》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作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防區,是中國對釣魚島實行有效管轄的最早記載之一。
陳侃所著《使琉球錄》,是現存最早記載中國與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國官方文獻。書中記載:“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當時的琉球人認為走過釣魚島列島,到達古米山後才算回到國家,而釣魚島在中國版圖之內。
關注釣魚島
國圖館藏文獻證明:釣魚島自古就屬於中國
今天,《使琉球錄》、《中山傳信錄》、《籌海圖編》等數十種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簡稱釣魚島)相關文獻在國家圖書館公佈。這些古籍善本、輿圖、報刊資料,充分證明了中國最早發現、命名並利用釣魚島,以及中國對釣魚島進行了長期管轄的歷史事實。
歷史文獻充分證明,中國至遲在15世紀初就已發現釣魚島,並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進行管轄,納入中國海疆版圖作為海上防區,絕非“無主地”。日本明治政府1885年通過沖繩縣當局調查後發現其是無人島,于1895年將其編入日本領土。日方用無人島的説法取代無主島純屬偷換概念,依據“先佔”原則取得釣魚島“主權”的説法純屬歷史謊言。
在此次公佈的文獻中,由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出使琉球的陳侃所著《使琉球錄》,是現存最早記載中國與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國官方文獻。書中明確記載:“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這證明當時的琉球人認為走過釣魚島列島,到達古米山(又稱姑米山,現在沖繩的久米島)後才算回到國家,而釣魚島在中國版圖之內。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使琉球的徐葆光編纂的《中山傳信錄》載“琉球三十六島圖”及“琉球地圖”,翔實描繪了琉球國的屬島及地理境界,姑米山是琉球西南方的界山,不含釣魚島。清周煌撰《琉球國志略》,除確認釣魚島在中外之界中方一側外,還標繪了臺灣及其附屬以釣魚島為中心的東北諸島。清潘相撰《琉球入學聞見錄》、李鼎元撰《使琉球記》等都記錄了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而非琉球國土。
此次公佈的明朝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與地理學家鄭若曾編纂的《籌海圖編》(1562年),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作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防區,是中國對釣魚島實行有效管轄的最早記載之一。明鄭舜功《日本一鑒》記載“釣魚嶼,小東小嶼也”,“小東”是臺灣的別稱,説明當時中國從地理角度認定釣魚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清政府第一任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記載了“釣魚臺可泊大船十余”,説明釣魚島在行政上早已屬臺灣管轄。范鹹《重修臺灣府志》記載了釣魚島等島嶼劃入臺灣海防的防衛區域內。陳壽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將釣魚島等島嶼列為臺灣宜蘭縣的海防要衝。鄒世詒等《皇朝中外一統輿圖》清楚地標出以姑米山為琉球國界,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歸中國版圖。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由內政部地圖發行許可、中國史地圖表編纂社出版的《中韓日形勢圖》明確標出釣魚島、赤尾嶼、黃尾嶼的地理位置,表明這些島嶼為中國領土。
據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王菡介紹,除了官方文獻,冊封使所寫的很多詩文也能證明釣魚島屬於中國。例如,明冊封使齊鯤詩集《東瀛百咏》中的《黑溝洋》詩“大海無中外,渾然劃一溝”,《姑米山》詩中小注“此山入琉球界”,明確中國、琉球以黑水溝為界。(記者 莊建 杜羽)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