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故宮新院長:故宮不建會所防火防盜不防記者

時間:2012-02-15 08:28  來源:京華時報

  昨天,故宮新掌門人、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上任後首次召開媒體座談會。因“十重門”蒙羞的故宮如何重塑形象,在緊鑼密鼓考察完故宮32個部門之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話要説,簡而言之就是故宮對外要更加開放,對內將採取措施關閉漏洞之門。

  有人問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從哪燒起?我回答,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故宮保護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沒有。好在我的名字裏有“雨”,我倒是準備好“水”了。這看似玩笑的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故宮的事業是永遠的事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二是面對故宮這處有著600年曆史的文化瑰寶,面對故宮博物院這座有著87年曆史的文化聖地,必須心懷敬意。——單霽翔

  開門

  故宮開放將超七成

  過去一年,故宮遊客達1420萬人,近10年之內遊客人數翻了一番。

  單霽翔指出,人們在故宮博物院的遊覽活動有兩個明顯規律,一是時間上不平衡,暑期迎來人流高峰;二是空間上不平衡,遊人都願沿故宮中軸線參觀。解決問題須在這兩方面同時入手,在空間方面,通過修繕使更多文物建築保持健康狀態,從而對公眾開放。目前故宮開放面積為45.79%,近33公頃。根據《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故宮開放區和非開放區的比例將達8比2,未來故宮對公眾開放面積將佔76%。

  開發新區分流遊客

  故宮將通過展覽佈局和有序疏導人流,增大接待能力,降低單位面積人流,減少擁堵風險。如修繕後的西部的壽康宮、慈寧宮、慈寧花園形成一組,初步規劃建設遊客服務設施,設立與風貌、性質相符的展廳,使西部開放區擴大,將遊客從中軸線分流出來。

  故宮還將利用已回收文物建築,如大高玄殿將採取適當方式開放。午門兩側燕翅樓,原來作為文物庫房,今後將形成陳列展廳緩解三大殿人流壓力。

  辦公機構出宮騰地

  故宮紅墻以內現有十幾處被辦公科研單位佔用,單霽翔表示,故宮決心在2016年前把所有紅墻內的辦公機構全部搬出,使其在夜間是封閉的安保區域,白天能容納更多遊客參觀。在紅墻外最西部將建一層古建科研用房,納入這些科研單位,形成文物科技保護長廊,未來可以向專家學者,也可以適度向社會公眾開放。故宮院內特別是南部有不少行政庫房、花房及堆放修繕材料的料場,這些場所將在近期遷出故宮,凈化故宮院內環境,消除隱患。(本報記者張然綜合新華社製圖金靜)

  端門朝房用於公共服務

  網友爆料稱故宮在端門地區開設多處展覽,門票上不見稅務章和公司財務章,涉嫌逃稅,引出故宮“逃稅門”。單霽翔對此重點回應,端門地區已清退商戶和品質不太高的陳列展覽、臨時展覽,以恢復清靜典雅的面貌。“端門地區的使用,我們認為必須堅持公益性,堅持為觀眾服務。”今後端門前西朝房全部用於售票、觀眾諮詢中心等服務設施建設。西朝房將設28個售票窗口,比原來增加8個,以改善購票環境;東朝房一些房間安排管理、辦公、安保場所和服務設施。

  端門朝房還用於特殊人群個性化接待和特殊照顧,主要涉及殘疾人、老人、孕婦、兒童等,如為殘疾人準備輪椅、為兒童準備童車等。

  掌門

  成為故宮人有種神聖感

  記者:您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多年,對故宮應是非常熟悉。如今戴著故宮工作牌來到這裡上班,心情有何不同?

  單霽翔:當自己走進故宮,成為“故宮人”的時候,有一種特別的神聖感。首先,故宮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極為特殊。既是世界文化遺産,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館。這一切,決定了故宮的神聖地位。

  故宮無小事各方須提升

  記者:經過調研,您覺得故宮的工作有哪些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單霽翔:我感到有8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強:一是陳列展覽要突出故宮文化的特色;二是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應該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參觀故宮博物院是美好的經歷;三要進一步加強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合作;四是提升科學管理水準,故宮無小事,任何客觀原因都不能作為懈怠的理由,必須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五是提升世界遺産保護水準,近日《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已正式委託專業部門編制;六是清除安全隱患,改造故宮基礎設施;七是故宮文物庫房的文物櫃具、陳列展廳的文物展櫃等,需要進行系統地、分批次地更新;八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保故宮遺産公眾都有權

  記者:如何看待各界對故宮的關注與監督?

  單霽翔:輿論監督可以及時幫助我們發現和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會創造良好的條件,主動增強故宮工作的透明性、公開性,讓社會更多地了解故宮。今後,虛心聽取媒體和公眾對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做到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故宮她從歷史中走來,還要健康地走向未來。因此,每一位社會公眾對於故宮文化遺産保護,都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