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秦嶺深處的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0年,當地的財政收入僅為3000多萬元。正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縣,把四成左右的財政收入花在教育上,在貧困地區率先實現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
“發展教育是民生工程的頭等大事,雖然見效較慢,但不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家庭而言,孩子永遠都是希望所在。”寧陜縣委書記陳倫寶説。
讓孩子們吃上熱飯
如果不是4年前的一場偶遇,12歲的張登琴在上學的日子裏可能至今都吃不上一頓熱飯,更不用説像11月2日這天一樣,時不時地能聞著從學校食堂裏飄出的燉肉香。
每到週三和週五,張登琴和她的同學就能暫時告別清炒蓮花白、醋溜小豆芽,以及配著各種土産山貨翻炒的小青菜,吃上一頓肉,打打牙祭。
而在4年前,寧陜縣這所位於秦嶺深處、山高路遠的小學校,還像縣裏的其他學校一樣,沒有食堂,100多名學生絕大部分住校,他們每週需自帶乾糧,就著鹹菜下咽。直到2007年的一個冬日,天上飄著雪花,時任寧陜縣縣長的陳倫寶下鄉調研,偶遇一群正走在返校路上的寄宿學生。
這位鄉村教師出身的縣長挨個掀開挂在孩子們書包上的小棹筒(當地農家自製的一種木質小飯盒),“心裏一陣泛酸”——棹筒裏,是滿滿一罐鹽巴腌制的鹹菜絲。
“節儉點的學生,一筒鹹菜能堅持一週;沒計劃的,後半周只能啃乾餅。”陳倫寶被深深觸動了,“現在許多城裏人都營養過剩,而正長身體的農村孩子卻嚴重缺乏營養。”他當下派車將孩子們一一送往學校,又帶著隨行人員繼續了解情況。
第二天,一項被稱為“學生營養計劃”的動議被提上了寧陜縣政府的常務會議。
一個月後,這項同時被稱為“四熱”工程的計劃順利實施,孩子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暖意——讓孩子們吃上熱飯、熱菜,喝上熱湯,臨睡前有一盆熱洗腳水。
也就在那時,湯坪小學的張登琴告別了小棹筒,吃上了免費的熱飯菜。按照每個孩子日補貼3元的標準,這個當時財政收入僅有1217萬元的國家級貧困縣,一年為此需專門撥款150萬元。
“學校的菜譜,都是縣委、縣政府反覆敲定的。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選的都是既便宜又能兼顧營養搭配的本地蔬菜。”湯坪小學校長萬貴兵介紹説。
“再困難,也不能坐視教育貧困。”寧陜縣教育體育局局長石功賦向記者感嘆道,知識的匱乏,讓寧陜人很難改變貧窮;而越貧窮,就越難接受好的教育,形成惡性迴圈。
以“四熱”工程為開端,寧陜縣開始了改變教育貧困的一次次嘗試和革新。
窮縣辦出了15年免費教育
在這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海拔最高的地方將近3000米,鄉鎮和村莊零星散落在山間河谷,有的村距離縣城上百公里。就是這樣一個2010年財政收入僅3000多萬元的山區縣,繼讓學生們免費吃上熱飯菜之後,又先後實現了免費職業教育、免費高中教育,2010年實現“蛋奶工程”全覆蓋,2011年實現免費學前教育,在全國貧困地區率先實現了從學前到高中的15年教育全免費。
2008年,為使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致富能力,寧陜縣政府出臺政策:不僅免除職業學校學費,還發給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補助。當年,全縣就有200多人報考職校。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