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各地頻繁舉行大型賽會遭質疑 鋪張浪費現象突出

2011年10月28日 11:16:3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隨著本年度國內最後一項綜合性運動會——第七屆全國城運會的落幕,繁忙的中國體壇終於迎來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不過,這個休整期僅僅是短暫的兩個月。明年1月,第十二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的聖火又將在吉林長春點燃。

  2012年雖是奧運會年,但國內體壇依然不會沉寂,除了年初的全國冬運會,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將分別於9月、10月在天津和河南南陽舉行。

  賽事密集摩肩接踵

  某種程度上,中國正在世界體壇扮演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2011年,在國內舉行的綜合性運動會可謂摩肩接踵,先後進行的包頭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貴州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杭州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南昌全國城市運動會等國際、國內大型賽會,將下半年的日曆填得滿滿噹噹,少則“一月一會”、多則“一月兩會”(殘運會與城運會就重疊舉行),賽事的密集程度令人目不暇接。

  如此眾多的運動會“扎堆兒”,的確有辦賽節奏上的巧合。目前國內按期召開的綜合性運動會已超過10個,基本上4年一個週期,因此至少會有兩三個運動會將在同一年進行,再加上近年來一大批國際性運動會的進入,使得中國“會”多的事實更為凸顯。放眼全球,亞洲是擁有最多綜合性運動會的地區,若論國家,則以中國為最。

  自2008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後,一股巨大的辦賽熱潮席捲全國,大有一浪高過一浪之勢。各地爭做東道主,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當是首選,廣州和深圳已分別舉辦了2010年亞運會和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天津和南京則正在積極籌備2013年東亞運動會和2014年青奧會。

  越來越多的國際賽會“落戶”中國,一方面是因為大型運動會的綜合價值與規模效應大大激發了各地的辦賽熱情,另一方面綜合國力的提升也令更多城市具備了辦賽條件。當然,還應看到,國人的好客與俠義也在為辦賽潮推波助瀾。如果説,當初北京申辦奧運會是希望世界給中國一個機會,那麼眼下中國樂於承辦各種賽會,似乎是在給世界體育更多的機會。一些並無特別吸引力或市場開發價值的賽會如果沒有中國伸出援手,很可能會面臨難以為繼的窘迫。某種程度上,中國正在世界體壇扮演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即便是國內的綜合性賽會,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捧。規模已堪比奧運會的全運會,其申辦競爭之激烈,超乎常人想像。就連關注度不是很高的所謂“小眾”運動會也不愁無人問津。以往,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具備承辦大賽的資格與實力。近年來,除了傳統運動會,一些主題更集中、特色更鮮明的運動會,如全國紅色運動會、全國智力運動會、全國水上運動會等勃然興起,也讓諸多二、三線以及西部城市加入到東道主的行列。

  那麼,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民族眾多的大國,究竟需要多少運動會較為適宜?這個問題恐怕見仁見智。

  以全運會領銜的國內綜合性運動會早已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競賽體系,十幾個大型賽會分別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農業部、中國殘聯、國家民委等不同部門,具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在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這些賽會的誕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義,並在一段時期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然而,當時代走到今天,當一些賽會的功能已逐漸缺失或被其他形式所取代,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與現實合理性將如何對接?現有的競賽體系是繼續沿用,還是需要調整乃至打破重構?這需要科學嚴謹的論證,而且也不是體育部門能夠獨立解答,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或許,眼下,比爭論賽會數量多寡更實際的話題是,如何提升賽會的品質和效益。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