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深圳,周健工將蘇州、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歸為另一類模式:由政府介入扶持的創新體系。他認為,此次長三角區域保持了去年的強勁勢頭,與此模式的優勢密不可分
10月24日,《福布斯》中文版揭曉了“2011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共有25個城市上榜,深圳、蘇州、上海位列三甲。其中,深圳蟬聯冠軍,長三角城市依然強勢,中西部地區僅安徽蕪湖與合肥入榜。
“創新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新動力。”《福布斯》中文版總編輯周健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説,金融危機後,他們更關注中國大陸城市的商業環境和未來發展,“在城市從規模增長到品質提升的關鍵時期,創新能力的提升成為未來取勝的關鍵,轉型成功的城市競爭力將得到大幅提升。”
據介紹,《福布斯》中文版此次係根據對2010年全市GDP在436億元以上的129個中國大陸城市進行的調查,並參考新申請專利數(每人平均及總量)、科技三項支出佔地方財政支出比例等指標,加權計算出相應城市的創新能力。
深圳 市場導向型區域體系
周健工將深圳稱為市場導向型的區域經濟體系:“深圳市場化改革開始較早,已經對專利、發明以及品牌意識形成了深刻的認識。”
據了解,2010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3059億元,增長17.1%;高新技術産品産值10176億元,其中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産值佔比高達60.1%。2010年末,深圳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234家,專利申請受理量達49430件,增長16.9%,專利授權量達34951件,增長35%。專家預計,深圳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迅速,其中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規模快速增長,預計2011年底將達到2000億元。
“深圳有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企業,比如華為、騰訊,這一點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的大陸其他城市都很難企及。”周健工説。
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也認為深圳蟬聯冠軍,得益於較高的市場化程度。“作為一個現代化的移民城市,深圳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擁有更充分的市場元素。因此,一方面,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相對匱乏的深圳,卻能通過引進全國甚至全球人才、嫁接內地及香港高校資源,建立一整套高效的人才機制。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的生命力也盤活了企業創新,通過企業研發中心的實踐,將科研能力轉換為生産力。”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