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重陽節前後,老人們會得到格外的關注:領導慰問,親友來訪,政府送來津貼禮品,這些都會讓老人家裏和養老院裏熱鬧一番。但老人臉上的笑容、節日的喜慶氣氛、社會的一時關注,卻不能掩蓋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現狀,不能緩解養老問題給社會帶來的壓力,不能化解老人缺養的現實問題。
核心提示:
●60歲以上老人數量及佔比:2011年,1.78億,13.3%;2015年,2.21億,16%;2020年,2.48億,17.2%。
●近幾年我國老年人以每年860萬的速度持續增長,2051年要達到4.6億左右,老年人將是少兒人口的兩倍。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形成了現在的“4+2+1”家庭:4個父母長輩、1個孩子,要靠夫婦2人支撐。
我國養老壓力大、難題多
我國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階段以來,養老問題越來越凸顯。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大陸總人口數已達13.39億,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計劃生育這代獨生子女的雙親衰老,越來越多的“4+2+1”模式家庭,將面臨經濟上、時間上等諸多的養老問題。
“我們將來的養老要比現在的老人難得多,因為現在老年人差不多要有兩個以上的子女。但是像我們,只有一個兒子,我的兒子和兒媳婦將來要贍養4個老人——我們夫婦倆還有兒子的岳父岳母。”張慧芳女士憂慮重重:將來該怎麼辦?
“不管是跟我們住、他們自己住,還是送到養老院,現在經濟上都有壓力。”40多歲的張先生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又沒有兄弟姐妹,經濟實力上顯得捉襟見肘。
“未富先老”、計劃生育導致的“少養多”造成子女經濟壓力大,但這種情況還只是當前各種養老難題中的一個。如今社會節奏加快,年輕人工作繁忙,養老不僅經濟上有壓力,時間上也忙不過來。“住在家裏比送去養老院花費少一些,但我們白天要上班,讓他自個待在家裏,萬一齣個什麼事兒,可怎麼辦?”張先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可能比經濟困難更嚴重。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認為,現在在家養老有兩個難題,一個是少子化,另一個就是空巢化。2007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對22個城鄉老年生活狀態的調查顯示,全國老年人家庭空巢率達到了49.7%,農村達到38.3%,並且還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在中國經營報工作的徐磊父母都很健康,目前還沒有面臨他們的養老問題,但想到這個他已經很苦惱:“他們到動不了的時候呢?我媽説還有我爸呢。我説只剩下一個人呢?他説那就送養老院。他們倆這麼多年誰都離不開誰,就只能去養老院。但還有一種情況,兩個都在兩個都動不了咋辦?送養老院是一個方向,但也得看實力如何。”
對當前身處老齡化社會中的父母和孩子來説,少子化、空巢化、經濟壓力,都給養老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2009年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達到1900萬,超過了老年人口的11.38%。2020年80歲以上高齡人口將達到3067萬,佔老年人總量12.37%。2050年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近1億,佔老年人口的1/5。
閆青春解釋,高齡意味著老人的健康狀況低下,心理技能、生理技能下降,非自理比重大幅度上升,高齡養老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現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在上升:城鄉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護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經由6.6%上升到9.8%,其中城市上升到9.3%,農村上升到9.9%,目前我國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036萬,其中城市有200多萬。半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的有1890多萬,其中城市有190萬。
“失能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老年人各種疾病罹患率大幅度上升,意味著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數量大幅度上升,意味著老年人日常生活離不開人員照顧,也意味著專業化長期照料和護理服務機構建設必須加快。”閆青春説。可從目前來看,長期照料與護理的養老院舍保有量與巨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到2009年底養老服務機構4萬家,床位226.2萬張,接近老年人總量的1.6%,較之國際社會通行的5%到7%的比例相差很大。
機構養老,為啥不吸引人?
機構養老不吸引人,傳統、觀念、輿論是一個方面,另外即使基於老人自身的感受,老人和子女兩方面也都不願意到養老機構去。現在我國的養老機構存在較多的問題,機構的數量不夠,硬體上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上養老的需求。軟體方面,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些都成為機構養老不吸引人的原因。
合肥的一項調查顯示,合肥當地38家養老機構中,36家為民辦,除了高檔的幾家入住率較高之外,多數床位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
一方面養老機構的床位遠低於社會中老人的數量,另一方面民營養老機構卻“吃不飽”,這看似矛盾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
樂成老年事業中心總經理高峻松分析説,現在老人去養老院可以分為願望驅動型和需求驅動型,從願望角度來講,大多數不想進養老院。
“進養老院就感覺自己是被子女遺棄了,沒人管了。”陳老先生在養老院待了一個月,還是覺得不舒服。
北京大學穆光宗教授在上海的調查發現,90%的老年人願意居家和自我照料。深圳的一項媒體調查中,只有9%的受訪老人表示願意進養老院養老。
“我們做子女的也不願意送老人去養老院,心裏邊彆扭,覺得嫌棄老人、不孝順才會這麼做。”作為兒媳的張女士顧慮更多。
“老人該不該到養老院去養老,應該分成兩大部分來看。”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保障與産業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認為,在一億七千多萬60歲以上老人中,有相當一部分身體很健康,就在社區提供一些設施和服務、讓他高高興興地過好每一天就不錯。還有一成左右高齡、臥床失能的老人,部分家庭照顧困難很大,這就要到專業化的設施裏面,享受專業化的服務。
但現在,許多民辦養老機構不僅規模較小,而且設施陳舊,娛樂、醫療康復服務配備也不健全,難以適應和符合老年人生活的特殊需要。“有的養老院十幾平方米的房子擠著三四個人,現在我們老年人身上有這病那病,養老院醫療設備跟不上怎麼行?”陳老先生抱怨。
欠缺的還不僅僅是硬體方面,在管理和服務等軟體方面也有待提高。合肥市老齡辦抽樣調查顯示,在當地民辦養老機構200位服務人員中,81%來自農村,服務人員平均年齡48歲,50%是小學文化和文盲,80%到90%未經過專業培訓直接上崗。
專家認為,養老面臨三個問題:經濟問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缺一不可。經濟問題和生活照料最基礎,“但養老不是説就讓他吃喝,別摔著碰著,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張慧芳説。
“到養老院去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就是説有話可説、有人可聊。”張慧芳的丈夫張大安先生覺得養老機構應該要分類:“不光是年齡分類,文化層次、興趣愛好也要分類。別到時候沒有對話的,結果還引起新的不愉快。養老機構應該有更多更豐富的生活,有趣到老。這樣的話老年人才更愉快。”
針對養老機構的建設,陶立群認為,政府應該做窗口,管最低層的,企業應該搞高層的,進入市場。機構是政府資助辦的機構,應該把重心放在失能的、身邊無子女的老年人的照料上。“政府應該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政府資源不足,我們要號召全社會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都投入到養老事業中發展養老服務機構。”華齡老年産業控股有限公司總裁于耀博説。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