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7月22日,行人和車輛在遼寧省鐵嶺市積水的街道上行進。近日,由於受強降雨襲擊,遼寧省部分城市內澇嚴重。據悉,遼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遼寧省水利廳已派出2個工作組趕赴澇區指導排澇工作。新華社發
“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網路流行語。7月26日,“海景”再現:暴雨造成石家莊、鄭州等多個城市內澇。住建部調查顯示,2008年—2010年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
客觀看來,這與極端天氣增多、城市排水管網標準明顯偏低有關。由於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我國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明顯滯後於城市化進程。許多城市排水溝渠、管網、泵站等規劃不盡合理,排水體系不科學,規模偏小。目前,省會以上城市的排水標準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兩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標準更低。
與“地下的欠賬”相對的,是“地上的增長”。近年來,城市發展快馬加鞭,投入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樓越修越高、路越修越寬、廣場越修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內澇顯然難以僅僅歸結為“技術”問題。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決這一頑疾。然而,積水點改造、管網更新等,卻成效有限。如鄭州,去年該市市長曾因內澇問題公開道歉,之後開展了積水點改造工程。今夏的大雨中,已改造完工的積水點卻仍難以承受大雨的襲擊。
對於城市的“血管”,採用“打補丁”的方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難以見效。對於城市內澇,需要超越一時效果、短期責任,轉變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強化公共管理和應急機制,進行更長期的規劃、承擔更長遠的責任。
另一方面,城市內澇是“系統性疾病”,涉及規劃、交通、水利、氣象等諸多部門。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結合起來,要有更多的資金、技術投入,同樣離不開具體執行部門的通力協作。這些,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觀念問題、制度問題。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