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結合學習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關於黨的群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溫了“雙百人物”中的共産黨員之一、新時期信訪幹部的優秀代表張雲泉的先進事跡,很受教育和啟發。張雲泉説過這樣一段話:“群眾找不到基層幹部的過程,就是群眾對我們幹部積怨積恨的過程。時間越長,群眾的怨恨就越深,而且那些相識和不相識的群眾,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聯繫,消息傳播得很快,怨恨的鏈條也會瞬間延伸。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怨恨繼續累積,一個偶然的時機,就會演變成群體性事件”。這是他多年從事信訪工作的切身體會,深刻闡明瞭做好群眾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群眾能“找得到”,感情才“貼得近”。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第一位的政治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必須認真貫徹和堅持。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社會利益關係更加複雜,做好各項工作的難度明顯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要妥善協調社會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有效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就必須認真貫徹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做好群眾工作,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法,都不能忘記一個前提,就是要讓群眾“找得到”。讓群眾“找得到”,才能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憂,拉近同群眾的感情,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而“群眾找不到基層幹部的過程,就是群眾對我們幹部積怨積恨的過程”。在讓群眾“找得到”方面,張雲泉作出了榜樣:在26年的信訪工作中,每年接訪2000多人,但沒有一個人再陳情。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他始終堅持這樣一種工作理念和方式:在接待每一位陳情群眾時,不僅把自己的手機號碼而且把身邊工作人員的聯繫方式都留給對方,確保自己開會或外出時陳情群眾能隨時聯繫。這樣,不僅讓陳情群眾感到了尊重,而且使自己能夠隨時掌握群眾的想法和訴求,從而為做好信訪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形之下,當前有的幹部包括領導幹部群眾觀點淡薄、官僚主義嚴重,不是創造條件讓群眾“找得到”,而是想著法子讓群眾找不到:或習慣於端坐在“堂”上,通過電話與文件等進行“遙控”;或熱衷於各種場面上的事兒,讓群眾只能見到名字、聽到聲音、看到圖像,就是找不到真人;或象徵性地向群眾公佈了辦公電話和手機號碼,但這些電話很難撥得通……這些群眾“找不到”的幹部,自然很難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真實想法,其決策和工作就難免脫離客觀實際和群眾願望。對這些“找不到”的幹部,群眾自然也很難産生好感和信任。而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反映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必然導致群眾産生怨恨情緒。近年來一些地方社會矛盾較多、群體性事件多發,不能説與此沒有關係。
做好群眾工作是一門學問,不同的崗位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但無論身處哪一個崗位,都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密切聯繫群眾。這不僅需要讓群眾“找得到”,而且需要主動去“找群眾”。在這方面,張雲泉同樣作出了表率:他不僅注重及時、耐心地接待群眾的來信、來電、來訪,而且經常深入群眾之中噓寒問暖、排憂解難,與群眾結下了親人般的深厚情誼。這啟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一方面應暢通渠道、拓寬途徑,方便群眾反映問題、表達訴求;另一方面應自覺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只有形成這樣一種良性互動,才能把群眾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不斷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因素、化解不利因素,更好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