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11日在二十國集團首爾峰會期間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指出,全球經濟失衡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客觀反映,它既與産業轉移和資本流動有關,更是貿易失衡、貨幣體系失衡以及一些發達國家宏觀政策不當造成的,歸根結底這種失衡是南北發展不平衡造成的。
中國財政部國際司司長鄭曉松説,二十國集團在匹茲堡峰會上提出了“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中國積極參與了在這個框架下二十國集團成員之間的相互評估工作。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這三者關係密切相連,同等重要,必須全面、客觀地看待。如果只片面地強調平衡,故意忽視強勁和可持續增長,那麼這個出發點本身就不平衡。他指出,在當前國際經濟復蘇放緩,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而且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存在的形勢下,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鞏固經濟復蘇的基礎,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全球經濟的強勁、可持續發展。
鄭曉松説,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需要國際社會作出共同努力,特別是發達國家要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儲蓄貨幣發行國在制定本國政策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本國的經濟利益,而且要考慮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穩定。他同時表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促進公平公正的貿易和投資,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為全球經濟的強勁、可持續和平衡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鄭曉松説,目前西方有一種論調稱,新興市場國家應承擔解決全球需求不足的責任。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衝擊,2009年,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了3.3%的負增長,而新興市場國家由於採取了比較正確的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得到了比較迅速的復蘇,而且保持了比較強勁的增長,去年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
他説:“當前國際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總需求不足,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需求明顯下降,我們理解發達國家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但我們不能誇大新興市場國家在彌補全球總需求缺口方面的作用,更不能以增長轉移為由,讓新興市場國家來承擔彌補總需求不足的責任。新興市場國家佔全球經濟總量不到20%,由它們來彌補佔全球經濟總量80%的國家留下的缺口,這既不現實也不合理。”
鄭曉松表示,國際社會、二十國集團成員應本著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同努力來提升全球需求,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作出貢獻。(記者 陳贄 朱林)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