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嶄新農房掩映在花叢中
“5.12”,一個刺痛國人的數字,我們的數萬同胞,不幸遭遇地震的心血來潮。
災難畢竟殘酷,讓世代耕耘的家園毀於一旦;災難終將過去,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
地震之初的時光,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為我們撫平痛徹心扉的創傷,讓我們重塑憑立風雨的堅強。
兩年之後的回訪,災後重建的群心合力,再次創造了脫胎換骨的人間奇跡,又一次見證了不屈不撓的中國力量。
玉樹受傷了,我們堅信它依然會乘風破浪,因為兩年前的四川也曾拋錨,如今巴蜀大地早已揚帆起航。這是一條中國式路徑,通往永遠向前的方向。
浴火重生:災後重建見證中國速度
風馳電掣,呼嘯而過。
5月8日,四川災後恢復重建首個重大項目成灌快鐵悄然駛出,列車最高時速220公里,乘客端著咖啡可以不撒一滴。在震後不到兩年時間就全線建成,從成都到都江堰只需27分鐘,四川跑步進入“快鐵時代”。
快的不止是成灌快鐵。“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完成”,在四川震區,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每一處的災後重建都彰顯著“中國速度”。
4月29日,劍門關景區正式對遊人開放。劍門關關樓在汶川大地震中成為危樓,需拆除重建,余家岩、張家包、遊客中心一帶山體嚴重崩塌,原本需要三年的開發時間,被縮短為14個月。今年五一黃金周,劍門關景區接待遊客13余萬人,是震前同期接待人數的十倍之多。
5月10日,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德陽新基地舉行竣工投産大會。自2008年8月1日東汽新基地在德陽正式開工建設以來,以驚人的速度在德陽八角鎮2600畝土地上建設起一個具備國際水準的一流企業。在震後兩年的時間節點,東汽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5月11日,劍閣職中工程項目正式封頂,校長賈健平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地震導致教學樓、校舍嚴重受損,作為一校之長他曾幾度絕望。兩年過去了,一個美好的藍圖正在變為現實,“今年九月開學就可以搬遷入住了,學校的整體實力超乎我們從前的想像。”
捷報遠不止這些。汶川地震異地安置區首批“農家樂”開業,地震震中紀念館在映秀封頂,四川地震災區145萬餘戶農房基本完成重建……在汶川地震兩週年之際,這片曾經傷痕纍纍的土地上不時上演著驚天巨變,一個個“中國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並仍將繼續。
科學重建打造中國中小城鎮發展典範
“災後重建不是原地恢復,而是發展起跳。”地震發生前半個月上任的廣元市委書記羅強,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地震發生後,廣元市率先提出走低碳重建,在災後重建中積極推廣低碳建築。“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産能的企業有36戶,震後不再恢復。新建項目,從能源、産業、消費低碳化,以及增加碳匯等方面走低碳重建的道路。”
從成都出發,沿都汶公路而上,隨處可見一座座重建民房,掩映在青山綠野之中。在都江堰五桂村、棋盤村、高原村,農民搬進了嶄新樓房,每幢建築都體現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合理的功能佈局、別樣的地方特色,成為四川災後重建的標誌性樣板。
地震之後的艱難重建,如同在白紙上作畫,做好規劃首當其衝。“省委省政府多次強調規劃先行,地震後下發第一個重建的文件,就是關於農房重建的指導意見,”羅強表示,地震以後,許多城市總規劃進行了修編,做了控制性詳規,保證規劃的引領和指導。
正是由於在農村建設中首次大面積引入規劃指導,四川災區的農房重建從一開始就否定了簡單的原樣恢復,適度超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論是抗震設防標準等硬體設施,還是風貌、品位等軟體環境,都較之震前有了突飛猛進般的大幅提升。
災後重建以來,許多新城鎮的建設秉持了生態、節能、科技、環保的先進理念,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來四川視察都不約而同給出了“脫胎換骨”的評價,一些參與過抗震救災的部委官員再次來到震區甚至潸然淚下,他們驚嘆與感動的是,這些災區城鄉向現代化躍進了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成為中國中小城鎮發展的典範。
從汶川到玉樹:探索中國式重建路徑
5月8日晚,“網路媒體重返災區看民生”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侯雄飛姍姍來遲。“對不起各位,我來晚了,四川省正在舉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今天下午是個總結會,會議剛剛結束。”
在重建現場會的四天時間裏,國務院37個部門負責人,成都軍區、濟南軍區領導,十八個對口援建省市總指揮,四川省181個縣的書記縣長,行程數千公里,足跡踏遍整個震區,認真總結災區恢復重建的經驗和做法,推動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啟動儀式上,侯雄飛發表了致辭後不久便匆匆離去,馬上參加另外一場會見。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率領的黨政代表團此間抵達成都,前來學習吸取四川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的先進做法和寶貴經驗,在之後的兩天裏,青海團的考察與採訪團的參觀屢屢“撞車”。
以城補鄉籌措農房重建資金完成“統規統建”、運用市場手段引進社會資金完成“聯建”……“四川積累了很多值得總結和推廣的經驗,這是對全國、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今後應急管理工作中很寶貴的財富。”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説。
從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兩年,700多個日夜,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歐洲風情的山區小鎮,白墻灰瓦的川北農房,民族特色的藏羌新居,古色古香的巴蜀老街……從天崩地裂的“5.12”到天翻地覆的“5.12”,“中國式重建”令人難以置信。
從汶川到玉樹,更是一次激情澎湃的眺望。我們見證了見證了汶川的昨天和今天,才對玉樹的明天多了一份希望。汶川曾經千瘡百孔,現在脫胎換骨;玉樹如今百廢待興,未來當可期待。
見證制度優越:災區崛起中國信心
走進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蒼溪村方映才家,一幢兩樓一底的小樓,正門上的對聯格外醒目:建新家感謝澳門同胞關懷,搞重建不忘共産黨的好政策。“寫的不好,別笑話。”看著隊長並不工整的對聯,方映才不好意思起來:“就想表達心裏那麼個意思。”
都江堰市天馬鎮金玉村焦家大院的李大媽剛從北京回來,“真沒想到我們全家也能去首都旅遊。”李大媽的新家是二層洋樓,液晶電視、真皮沙發、冰箱空調應有盡有,“要不是黨和政府,地震後怎麼會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在天安門看升國旗我都激動得哭了。”
“四川災後重建逐步轉向以提升災區發展能力為重點的新階段,要著力增強災區持續發展能力。”就在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上,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連番強調,決不能讓群眾住在漂亮的房子裏,生活卻沒有著落、沒有保障。
災後重建多項工程仍在四川大地如火如荼地推進,也為震區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崗位,“我在工地上當小工一天能掙80元,比地震前強多嘍!”翠月湖鎮五桂村程仙亮是獲益者之一,站在自己的新家前,他告訴記者用不了幾年就能還完建房貸款。
廣元全市農民建房貸款達40億元,目前已歸還14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部還完。“無論是農房重建,還是農民致富,政府都應該為百姓竭盡全力。”羅強表示,災後重建確確實實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在其他國家,災後重建如此之快,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今年初,美國《時代》週刊刊發了對比海地與汶川地震的報道,認為中國進行災後重建有諸多優勢。兩年之後重訪災區,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災區矗立起來的不僅僅是建築,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和力量。(記者 程聖中)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