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張辛欣)全球氣候觀測系統中國委員會第六次會議19日在京召開,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上表示,我國將大力推進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全面提高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認識、理解和預測水準,從而提升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話語權。
“如果説科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那麼觀測則是基礎的基礎。”鄭國光説,“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話語權不多,與我們的觀測系統相對不強有很大關係。”
他表示,我國氣候觀測系統還存在著部門分散、觀測儀器精度不夠,關鍵區、敏感區觀測站網佈局不足等問題。我們要充分認識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對觀測系統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
自2007年《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發佈以來,我國觀測自動化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全國2416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全部建成自動氣象站,實現了主要氣象要素的自動化觀測。同時,針對西部無人區及東南海域的資料稀疏區,我國建設了302個無人自動站、海島站以及浮標站,提高了資料獲取能力。此外,我國還進一步拓展專業氣象服務領域,建立了二氧化碳、甲烷溫室氣體線上監測系統,加強了溫室氣體檢測能力。
鄭國光表示,在新的一年中,要深刻把握中國氣候觀測系統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營造一個推進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建設的良好環境,加快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準、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體實力雄厚的中國氣候觀測系統。
據了解,“全球氣候觀測系統計劃”是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1992年共同發起的,該計劃主要通過制定發展計劃、提供技術幫助和政策指導等手段,在各種國際觀測計劃和各國觀測系統之間建立起協調機制。全球氣候觀測系統中國委員會是我國參加“全球氣候觀測系統計劃”有關活動的國家級議事協調機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