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京華時報:警惕第二個“誹謗官員罪”

2011年06月03日 22:10:32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自“靈寶帖案”以來,討論批評政府官員的公民是否構成“誹謗罪”似乎有些多餘。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網路輿情洗禮,如今就算是非法律專業人士也多半知道,刑法上並沒有“誹謗政府罪”,也沒有“誹謗官員罪”。而個人(包括官員)若認為有人對自己構成了“誹謗”,可以向法院遞交自訴狀。刑法上的“誹謗罪”是“以自訴為原則,以公訴為例外”。所謂例外,只有那些“嚴重危害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誹謗罪才能提起公訴。

  與“靈寶帖案”等著名的誹謗公案不同的是,近來發生的幾起頗具影響的網路言論大案,都不再被歸入“誹謗罪”,而是改由“誣告陷害罪”來承擔追究網民刑責的由頭。福建網民遊精佑、范燕瓊、吳華英誣告陷害案所引發的輿論激蕩還在持續,在網上實名舉報阜新市政法委副書記吸毒淫亂的上官宏祥,近日也被阜新警方以涉嫌誣告陷害刑事拘留。

  從“殺傷力”上看,“誣告陷害罪”遠甚于“誹謗罪”。後者是自訴為主,前者完全是公訴案件;後者的處刑只有“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這一檔,前者有兩檔,“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正因為如此,“誣告陷害罪”讓公權力的介入在形式上具備了合法性,只要偵查機關認為舉報人具有“誣告陷害”的嫌疑,即可大舉“跨省追捕”。上官宏祥正是在北京市一家賓館內被警方帶走的。面對以涉嫌“誣告陷害罪”為由的抓捕,輿論從程式上已無法用“公權私用”來質疑。

  在刑法上,“誣告陷害”是指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這其中,“捏造事實”是前提要件。上官宏祥在網上實名舉報阜新市政法委副書記吸毒淫亂,並聲稱有多份證據在手。警方在對舉報人立案之前,理應先核實網路舉報的內容是否屬於“捏造事實”。媒體此前曾報道,阜新警方的調查顯示,上官宏祥“純屬造謠”,而被舉報者于洋則稱,並未受到調查。鋻於政法委正是公安部門的領導機構,被舉報人的特殊身份決定了阜新當地警方很難保證調查的中立。由更高層級的紀檢部門或警方來調查被舉報人是否存在“吸毒淫亂”行為,當更為合適,也更易為公眾所接受。

  再者,“誣告陷害”還以“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為必備要件,而無論是“吸毒”還是“淫亂”,都只是違法行為而非犯罪行為。換言之,僅舉報他人吸毒淫亂是無法“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即便“吸毒淫亂”之説不實,只要舉報者的意圖是促進公安部門調查真相,“誣告陷害罪”同樣不能成立。刑法上規定了“誣告陷害罪”的各項犯罪要件之後,還特別強調“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誣告陷害罪”的規定。在現行生活中,由於資訊不對稱,舉報人“錯告”的比例並不少見,若“錯告”就要承擔“誣告陷害罪”的刑事追究,還能指望公眾有舉報熱情嗎?

  公安司法機關是得注意了,別讓“誣告陷害”成為第二個“誹謗官員罪”。

  本報特約評論員 王琳

[責任編輯:焦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