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接受調查的婦女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曾遭受伴侶的暴力傷害,其中最常見的暴力形態是以語言暴力和精神威脅為主的“精神暴力”——這是臺灣衛生主管部門2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
據介紹,這是臺灣地區首次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調查中認定的親密關係,包括現有或曾有婚姻關係、同居關係及穩定約會關係的伴侶。
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去年對18歲至74歲、居住在臺灣地區的女性展開訪問,並回收529份有效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有137位女性曾受到現任或前任伴侶的暴力對待,佔調查總數的26%。
分類數據顯示,超過兩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遭受“精神暴力”,包括謾罵、吼叫、侮辱等語言暴力及冷漠、鄙視、羞辱等心理威脅。曾遭受“肢體暴力”的受訪者比例為9.8%,“經濟暴力”的受訪者為9.6%,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近1人曾遭到伴侶拳腳相向,或在經濟方面受到過於苛刻的管控。
此次調查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教授潘淑滿表示,此前社會各界對“肢體暴力”更加關注,然而調查顯示,婦女遭受的暴力形態以“精神暴力”居多,顯示親密關係的變異和衝突可能是以言語或情緒暴力為開端,待關係逐漸惡化後,再出現肢體暴力。
此外,“經濟暴力”現象也不容忽視,説明女性可能因為受經濟能力限制,導致自身持續陷入親密關係暴力的迴圈,因此建議將培養受暴婦女經濟獨立與生活自主的能力列為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的重點之一。
此次調查還顯示,“都會區”受訪者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高於“低度發展鄉鎮”的受訪者。潘淑滿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都會區”受訪者較常接觸親密關係暴力的相關資訊,對親密關係暴力的辨識力較高、認知比較清楚,因此容易反饋在訪問調查中。(記者王昀加 何自力)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