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才揚 新華社
曾經登上各地舞臺的演出服,仍然閃爍著光彩的珠寶,帶有舊日印記的傢具,似乎依然能奏出樂章的白色鋼琴……位於高雄愛河之畔的鄧麗君紀念館,每天都能迎來絡繹不絕的大陸歌迷。伊人逝去多年,但鄧麗君仿佛仍然不曾離去,無法告別。
在鄧麗君逝世二十週年之際,我報道駐臺記者探訪了高雄鄧麗君紀念館。“這是她演唱會時穿過的演出服,這些是她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小木質玩具,她很喜歡這種小小的玩意……”年過六旬的鄧長安在展窗前依次為記者介紹紀念館的藏品,他是鄧麗君的長兄,也是這家紀念館的創始人和經營者。
紀念館面積約800平方米,是利用一間工廠倉庫改建而成,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展廳前館陳列著鄧麗君的剪報、巨幅海報、演出照片、影音資料,介紹了這位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歌者濃墨重彩的一生。後館則展示演出服裝、首飾和收藏品,她故居的傢具、陳列品,以及曾經使用過的轎車等。
“鄧麗君去世後,我們一直想為她建一個紀念館,”鄧長安告訴記者,2010年4月,這間位於高雄市河西一路的紀念館正式開館,鄧麗君在新北市蘆洲老宅的生前物品被家人運送到高雄,陳列在這間展廳裏。現在鄧麗君紀念館每天接待大陸游客2000多人次,每年來訪的大陸游客超過70萬人次。
這樣熱絡的境況對於鄧長安來説,一開始有點“出乎意料”,“畢竟她逝去了二十年”,鄧長安説,“但是來這裡追思她的大陸歌迷卻一直有增無減,真是讓我們很感動”。
開館近6年,鄧長安碰到過許多讓他既驚訝又感動的大陸歌迷。記得有一次40多歲的中年女士來參觀,一進門看到鄧麗君生前遺物便淚流不止,久久駐足不願離開。他上前與這位女士攀談才知道,原來她來自北京,從中學時代就聽鄧麗君的歌,來臺灣旅遊的第一站就是參觀她的紀念館。“當她告訴我鄧麗君的歌陪伴了她們這一代人的時候,我覺得建這個紀念館最重要的意義可能就是為了回報這些從未曾有機會與她見面、卻至今不曾忘記她的大陸歌迷。”
從開館伊始,紀念館不斷地收到來自大陸歌迷、藝術界人士的禮物。有些是歌迷為緬懷她而作的詩歌和書畫,有些是來訪的文化界人士精心創作、慷慨相贈的作品。“有一次一位來自西安的雕塑家訪問完回大陸後不久,就給我們寄來了一座鄧麗君的雕像,”鄧長安説,大半個人高的雕像千里迢迢從大陸的西北跨海來到臺灣的高雄,還特別説明是為鄧麗君而作、贈給紀念館的。我們過意不去想給對方補一點郵費回去,也被婉言謝絕了。
記者探訪紀念館的短短數小時,來訪的大陸歌迷和遊客幾乎沒有間斷。陳列廳裏播放著鄧麗君輕柔明亮的歌聲,一位年約四旬的中年女士情不自禁地跟著輕聲哼唱起來。“我們上初中的時候,躲在被子裏偷偷聽鄧麗君,”這位來自上海的金女士有些動情地對記者説,一晃多年,站在這裡聽她的歌,就能回憶起過去的時光。
一旁她的同伴説,“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有誰沒有聽過她的歌呢。站在這裡想起她來,眼眶都會紅呢。真是懷念!”
懷念的是歌者,而回憶的是往事。鄧長安説,六年來他聽過不少與鄧麗君的歌有關的“大陸歌迷故事”。“有的遊客説他是知青下鄉時躲在草垛旁邊偷偷聽,常常擔心被舉報;有些遊客是中學時代蹺課躲在角落裏偷偷聽;還有戀愛的年輕人特意錄下來給戀人聽……”
有人曾評論,鄧麗君的歌是大陸一代人的音樂記憶、感情記憶、履歷記憶,是屬於一個時代特殊的文化符號。也許正因為此,任時光匆匆流走,她不曾離去,也無法告別,我們在她的歌聲中尋找自己的情感,又在她的歌聲中儲蓄自己的回憶。
“大陸歌迷為何至今對鄧麗君難以忘懷,追思不已”,鄧長安説,“因為她是開啟大陸一代人情感和記憶的密碼。”(作者:李慧穎、何自力 攝影:才 揚)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