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臺灣,他是海滄人,他們都住在海虹社區,他們一起努力在海虹社區打造起廈門第一所社區居民大學。他們共同的努力,讓海虹社區“臺味”十足,讓所有住在海虹的臺胞,都積極參與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行動中。
昨日導報記者走進海虹社區,希望通過了解社區居民和臺胞的互動,來了解講述海滄基層如何打造臺味試點社區,並解剖海滄這個全國臺聯兩岸社區交流基地的基層樣本。
一所大學——來自臺胞的好點子
在海虹社區有一所社區居民大學,每天都會安排各種課程,從烹飪到圍棋,從戲曲到英語,各種各樣的課程都有。“最先,我們主動邀請臺胞加入社區活動,現在是臺胞主動來幫助我們。”海虹社區宣傳委員吳久林説,海虹社區居民大學的點子最先是由住在綠苑新城的臺胞王欲荷提出來的,很快得到了社區很多居民的響應。
吳久林説,海虹社區的同心議事廳是社區居民討論社區大小事的場所,不僅本土的居民積極參與,臺胞也都積極出謀劃策,在大家看來,“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兩岸同胞一起互動提升內涵
“我們辦社區居民大學,幾乎沒有花什麼錢。”吳久林説,這個點子出來之後,所有的居民都行動起來,許多臺胞主動來當義務教師。
陳怡仁就是其中之一,來自臺灣的她曾經在美國留學,後來因為愛人在廈大工作,她來到廈門入住海虹社區。
有一天,陳怡仁的丈夫在社區居委會看到很多臺胞為社區居民上公益課程時,也替妻子報了名,“那我老婆也可以來給孩子上英語課。”“臺胞老師的敬業也感動了很多社區居民。”吳久林説,像臺胞陳逸豪有很深的國學造詣,有一次他從臺灣回廈,但馬上又要去福州。他剛下飛機就直奔海虹社區,給居民們上完國學課後,才匆匆趕往福州。
記者觀察 因為包容所以美麗
臺胞黃千秀,剛入住海虹社區的第一個週末,就參與到社區居民自發的環保公益行動中。
黃千秀是一名高級規劃師,她説,在海虹社區自己看到了居民共同打造美麗家園的氛圍,這是她在大陸其他城市所沒見過的,所有的居民都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加入到社區活動中,這也促使她加入到行動中。
在平常的生活中,黃千秀也會跟社區居民們一起交流臺灣社區營造的理念,用實際行動為海滄的社區治理添磚加瓦。
吳久林嚮導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海虹社區居民大學總共有100多名老師,住在海虹社區的臺胞也只有100多人,社區居民大學的老師中有30%是臺胞,這些臺胞跟社區居民一起努力,也讓海虹“臺味”十足。
由此不難看出,海滄區為什麼可以成為全國首個“全國臺聯兩岸社區交流基地”了,就是因為有類似海虹社區的許多社區,在基層,用海納百川的包容,用共同締造的精神,發揮社區居民和臺胞的主人翁意識,打造了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記者 駱余民)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