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大陸生在臺被問: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

2016年03月09日 14:46:17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余澤霖組織的“鍵盤革命”沙龍現場。

臺灣的大學裏風景如畫。

  首屆陸生已有人研究生畢業 一批本科生繼續求學

  他們近距離地觀察臺灣並掀起出書熱

  2011年,首批來自祖國大陸的928名學生來到臺灣地區高校學習,這場“破冰”之旅後,越來越多大陸學生緊隨其後,求學臺灣。

  因為是首屆陸生,這批臺灣人眼中的“新新人類”,也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眼光,他們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簽,但在求學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刻意標榜自己的身份,因為文筆犀利、觀點獨到,以異鄉人的身份描繪了他們眼中的臺灣,如今臺灣的很多書商都很樂意出版大陸學生的作品。

  文、圖/本報記者 李華(署名除外)

  “你為什麼來臺灣讀書?”首屆大陸學生來到臺灣後,往往都會最先迎來這第一個問題。每位陸生的回答或許不一。淡江大學大二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説,只要是自願來臺灣的學生,大多都抱著對臺灣的好奇心態。

  初到臺灣

  被問北京有地鐵嗎?

  同樣,臺灣當地人對海峽對岸的大陸,也充滿好奇。他們有太多問號,需要這些學生來解答。

  “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塊就行?”對於這些提問,蔡博藝會耐心告訴他們,很久以前,上海就已很難尋低於10層的房子,但土地是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不是圈一塊就行。

  “沒來過大陸的同學經常問我,北京有地鐵嗎?”這些想法,透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陳爽在臺灣中正大學攻讀藝術史研究生,對於這些問題,她既感覺“挺逗”,也不得不忙著解釋。

  來臺灣之前,有長輩關照蔡博藝:“你們是第一屆赴臺大陸學生,代表的是大陸新生代。所以要處處體現出高尚而優良的作風。”

  因此,在蔡博藝眼裏,很多大陸學生“講話三思而後言,做事客氣禮讓,生怕哪不合適,丟了大陸人民的臉”。

  臺灣人好奇大陸新生,陸生也用異鄉人的眼光打量著臺灣。

  臺北隨處可用的免費wifi讓蔡博藝欣喜不已,校內外活動也少不了她蹭吃蹭喝的身影。

  他説,課餘活動太豐盛了,200多個社團讓他們不知如何選擇。

  大陸學生感受到臺灣人民的熱情有禮,公交車司機會對乘客説“謝謝”、“不好意思”、“有什麼可以幫您”常常挂在嘴邊。同時,義工遍佈全臺,服務週到。這些都讓大陸學生十分欣喜。

  體會臺灣

  耳聞目睹當地社團文化

  藺桃辭職赴臺攻讀研究生。在臺灣,她的變化從學“臺腔”開始,她收起大陸口音,用臺灣詞彙取代大陸用詞。

  社團生活、課外旅行、做義工,都成了陸生們深入臺灣的突破口,雖然每走一步她總是被比較,但身邊人對她的評價,慢慢從“你比臺灣人去過的地方還要多”,變成了“什麼時候開始,你已經這麼臺灣style了!”

  文化大學歷史專業大陸學生余澤霖則被臺灣社團文化深深感染,他觀察到臺灣的社團、NGO對社會議題的推動顯而易見。有些社團甚至從初中一直到大學,再到社會竟形成“一條龍”態勢。臺灣學生甚至會為了參加某個社團而擇校或轉學。

  余澤霖發現曾組織一次名叫“鍵盤革命”的沙龍,使大陸的網路術語、網路現象得以被臺灣人認知,“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認識大陸。”臺灣學生向余澤霖感謝,沙龍彌補了他們認知的斷裂。

  為了了解臺灣,余澤霖“潛入”臺灣史課堂,“我非常想聽聽他們怎麼講解”。起初他是被排斥的,大家不希望被“竊聽”。後來,余澤霖也常與他們爭論,然而願意聽他説的並不多,“他們不太願意開誠佈公地與我談論歷史問題。”

  而藺桃走出課堂看臺灣,她的臺灣朋友帶她拜訪多位抗戰老兵,聆聽他們口述的歷史。

  陸生維權

  希望改變三限六不政策

  如今,在臺灣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中,很多大陸學生也參與其中。臺北的很多咖啡館和書店裏,活躍著大大小小的思想沙龍。

  “臺灣有這樣的環境。”從最初的好奇,探頭一窺究竟,再到參與其中,余澤霖深有感觸。

  陸生權益受損莫過於拜“三限六不”(限制採認大陸高校數量、限制陸生來臺總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對陸生不加分優待、不能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期間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政策所賜。

  余澤霖在臺猶如戴了緊箍咒,“不能拿獎學金,也不能參加一些科研項目。”因為“沒有身份”,余澤霖錯過許多機會。

  大一時,余澤霖先後組織了兩次陸生大會,多所學校學生代表風塵僕僕地趕來。在陸生大會上,學生代表形成了草案,當晚余澤霖將大家的意見匯總成文章。第二天,時任臺灣“行政院”副院長的江宜樺恰好在臺灣大學演講,余澤霖向江宜樺遞交“陳情表”,希望改變不合理的“三限六不”政策。

  直至年底,陸生也未收到回音,但他們表示理解,“畢竟修改政策需要一段時間”,不過目前陸生駕照、銀行卡等問題已解鎖,他們的意見多少得到一些反饋。

  回大陸求職

  他們擔心就業形勢

  “三限六不”的後續反應還在發酵,陸生畢業不能留臺工作,回大陸就業也未必找到合適職業,他們成為夾心層。“不少陸生有兩岸經歷,卻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臺。”談及此,余澤霖有些心酸,“或許我們會成為犧牲品。”

  “我比較想去博物館。但從現在的就業形勢來看,能不能如願只能聽天命吧。不過自己在臺灣拿的文憑應該可以加些分。”陳爽倒更加樂觀,相比之下,臺灣學生“都比較閒”,“他們覺得大陸同學都太認真了,臺灣學生都儘量享受生活,不著急畢業,家裏也不催。”

  當然,臺灣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比較好,“一個蘿蔔一個坑嘛。”

  臺灣“中央大學”的阿鵬即將畢業,他和他的臺灣女友將不得不面臨兩岸分離,阿鵬曾試著向多家臺灣本地公司或駐臺外企投過簡歷,留臺工作,但這些簡歷最終還是石沉大海。

  李晨晨畢業于臺灣交通大學,她選擇了北京,並親身體會了大陸的“最難就業季”。她通過假期在北京一家銀行實習,並最終憑藉優異表現拿到offer,順利留了下來。

  出書熱潮

  成了兩岸文化傳播者

  蔡博藝的一篇博文《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獲得了高達十萬次的點擊率,文中她細緻入微觀察臺灣、深入對照分析兩岸文化的異同,獲得臺灣出版社的青睞,並約稿出書,與此同時,此書的大陸版也將於8月10日面世。

  許多大陸學生以異鄉人的角度近距離地觀察臺灣,又因文筆幹練、論點犀利,頗受臺灣民眾歡迎。臺灣人覺得,這些文章既介紹臺灣迷人的一面,也不客氣地指出臺灣人視而不見的缺失,這在臺掀起了一股大陸學生的出書熱潮。在不經意間,這些大陸學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傳播者。

  在臺灣,很多大陸學生會在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簽。蔡博藝淡淡回應,“大家都太高看我們了。”

  蔡博藝沒有刻意定位自己。她説,我們和所有同齡的孩子沒有不一樣,愛玩,愛鬧,偶爾對著爸媽撒嬌。在她眼裏,生活才是最真實的,任何事情的改變,都來自一天又一天相同而不同的生活。她説,“你若是問我,作為第一屆陸生,你想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做點什麼事?我會回答你:真誠地過著我的生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余澤霖説,我們只是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一筆一畫地留下自己的注腳,如果能推進一些改變也將是意外的收穫。相比之下,他更希望把握好一天,友好地與臺灣人交流,享受在臺灣的生活。

  “我們也許只是在不經意的生活之中,隨手翻動了一頁。至於後面的內容如何,只能有待於時間去分析。”        

[責任編輯:李帥]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