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臺灣“留住人才”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6月份公開發表《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主張彈性放寬教育與研究人員待遇機制。
上月中旬,“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及四大平面媒體代表等18人聯署,共同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朝野提出人才流失的對策。
在産業外移潮之後,臺灣正面臨人才外移潮,為此臺當局把人才流失上升為“國安”危機,成立專案小組研議對策。如何留住人才,成為臺灣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考驗。
現象
科研人員、教授、主管不斷流出
數月前,“中研院副院長”王泛森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其間中文大學一位接待人員毫不掩飾地説:“我們還要跟你們挖人哦!”當場讓王泛森食不下咽。
幾年下來,“中研院”已有20多名研究人員赴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覓得新枝,其中5人是自願退休,包括“中研院士”梁其姿與以埃及學研究享譽國際的研究員蒲慕州,另有19人乾脆辭職直奔他鄉。
堪稱臺灣工業人才搖籃的 “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每年約有10%的人員跳槽,多數跳到島內企業一段時間後轉到海外。
據臺灣獵頭公司估計,外移的高科技人才八成跑到了大陸,多分佈于上海、蘇州、杭州等華東城市,其次是北京、天津、廣州、深圳等。
臺灣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戴豪君表示,大陸挖人手法愈來愈細緻,不僅祭出高薪,還懂得先取得挖角對象妻子的首肯,因為高科技人員生活上多靠妻子打理。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建甫嚮導報記者表示,近年來臺灣主要有三類人才外移:一是科研人員,二是大學教授,三是企業主管。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蔡立端,畢業前夕在美國經濟學會上被延攬到廈門大學任教,臺灣待遇低、學術國際化不足,促使他最後選擇了廈大。林建甫介紹,近兩三年臺大經濟係很難招到年輕老師,許多到美國讀完博士的年輕人直接去了大陸。
另一類是企業主管,他們隨著廠商外移而出走。隨著大陸經驗在臺日益吃香,不少臺幹被單位派到大陸子公司或分公司鍛鍊,也有許多臺幹看好大陸市場,離職跑到大陸重新開始。
探因
薪資“大鍋飯”,顯現民粹思維
林建甫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臺灣人才流失最重要原因是價格過低,例如臺灣一家衛生院院長月薪70萬元(新台幣,下同),被當成“肥貓”招來民意強烈討伐,民眾沒去想這個院長是研究疫苗技術的,從美國被挖到了臺灣,他在美國的薪資至少是臺灣的四五倍。
林建甫介紹,私營企業給高管多少薪水,民眾不會管,但是在由財政出資的財團法人和公營企業、公立大學中,有人領取高薪,便被民眾視為“肥貓”,要加以痛打。
臺 “立委”賴士葆説,“肥貓”原本指美國華爾街公司高層面對公司虧損連連卻仍然坐領高薪、領取鉅額紅利,臺灣逐漸將“肥貓”定義無限上綱,延伸至財政出資單位的所有高薪者,打“肥貓”過頭,造成了薪資“大鍋飯”現象。
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民進黨籍前“立委”郭正亮嚮導報記者介紹,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年薪不到300萬元,如果他到私人銀行任董事長,年薪至少3000萬元。臺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年薪大約500萬元,像新加坡、香港等地同樣職位的薪資,年薪均超過3000萬元。
郭正亮稱,臺灣公立大學教授屬於公務員,薪資有嚴格限制,最高級別教授月薪不能超過12萬元,而香港、新加坡的特聘教授薪資不封頂,還可以分紅,教授們還可兼職開公司,或在公司任董事、顧問等,這些在臺都是禁止的。
近年來,臺灣高鐵公司一些外籍副總、工程師因被視為“肥貓”,已陸續離職。林建甫覺得,臺灣社會瀰漫著濃厚的民粹氛圍,用一般人的眼光看高端人才,對“肥貓”的評論也非專業,而淪為政治議題,不少人才在“肥貓”壓力之下,便把他鄉作故鄉。
外來銀彈強攻,人才難以招架
臺灣婦産科權威鄭丞傑醫師,上月剛被高薪聘到南京明基醫院擔任副院長,醫院還給他提供專屬住宿。在臺的不少醫界人士蠢蠢欲動,紛紛向鄭丞傑打探大陸的發展平臺。
島內某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是皮膚專科醫師,擁有美國猶他大學醫學資訊博士學位,長期投入臺灣電子病歷的建置推廣。李友專回想起幾年前差一點被挖角到新加坡,因個人因素終未成行,至今還覺得非常可惜。
當時新加坡方面密集地以電子郵件、越洋電話、視訊會議與他聯繫,薪水是他在臺灣的三四倍,還外加生活津貼,連孩子就學、住房都安排好,最後還寄來機票。可李友專最後沒踢出“臨門一腳”,錯失良機,懊悔不已。
1111人力銀行高階獵頭協理林一芬説,目前陸企來臺挖角薪資行情,基本上從1.5至2倍起跳,以副理、經理職位來説,年薪從130萬元至150萬元調升到200萬元至300萬元間,若是一級主管,年薪至少千萬元,還配專車與宿舍。
“工研院”研究員跳槽到大陸公司的,薪資待遇也基本上是臺灣的四五倍。“中研院副院長”王泛森曾要求該院人文領域各研究所全面戒備,無奈還是無法阻擋外來金錢攻勢,直到最近仍然傳出被重金挖角的消息。
林建甫説,在國際整合的時代,臺灣不給高端人才更好的待遇、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外流是理所當然的。
郭正亮認為,公家單位和財團法人的薪資低,又不讓人家兼職賺錢,從其他渠道增加收入,很容易被外來高薪及發展空間所誘惑。
前景
實行彈性工資 前路不容樂觀
郭正亮指出,臺灣公立大學的教授、財團法人研究員和高管的薪資,比照公務員薪酬體系,嚴重缺乏彈性,必須儘早鬆綁,但是這涉及修改“文官法”,程式很麻煩;同時民意阻力很大,因為長期如此,百姓認為這種薪資是理所當然的。郭正亮對短期內改變薪資狀況持悲觀態度。
臺灣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唐揆表示,海外依據市場機制給予大學教授待遇,以反映每個人在其學術專業領域及業界中的價值。賴士葆説,外籍CEO雖然年薪動輒百萬,但不能只因薪水高就批為 “肥貓”,應該要看CEO為公司創造的收益,付給相對應的薪水。
前年底,“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院士”朱敬一、臺大校長李嗣涔連袂向“行政院”和馬英九簡報 “延攬人才困境突破的做法”,受此推動,“教育部”在去年推出“彈薪方案”,至今沒見多少成效。
今年6月,“中研院”公開發表《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主張彈性放寬教育與研究人員待遇機制,增加延攬優秀外來人才競爭力。但“政務委員”兼研議小組召集人朱敬一坦言,在民粹主義高漲和官僚氛圍作祟下,即使“科技基本法”順利修訂通過,也很難“一次到位”地解決問題。
記者觀察
以國際化價格留住國際化人才
臺灣幾類高端人才外流到鄰近的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反映出這幾個地方高端人才的薪資行情,臺灣相對處在低處,人往高處走,臺灣人才於是紛紛出走。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人才像其他資源一樣,以國際化視野在流動,哪兒行情看好,哪兒行情看跌,他們看得很清楚。或許在哪一天,有心人士也可以弄出個像股票指數一樣的人才價格指數,以反映各地的人才價格,疏導人才的合理流動。
這就給各地提出了一個挑戰:必須以國際化的價格,來吸引和留住國際化的人才。臺灣的教授、科研人員、經理人薪資在臺灣內部的薪資格局中,也許是合理的,然而這些人才處在全球化流動大潮中,臺灣應該以全球視野來看他們,給他們相應的薪資行情。
目前看來,臺灣要在高端人才薪資上與國際接軌,最大瓶頸在於財政出資的公立大學和財團法人缺乏彈性的薪酬體系,比照公務員搞薪資“大鍋飯”,而在外面的世界,同樣的人才卻可以龍騰虎躍,海闊天空。面對高度靈活的薪資,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哪能不心動?
因此,臺灣要想留住這些人才,除了給薪資鬆綁外,學習人家靈活的薪酬體系,以國際化的價格體現國際化人才的價值,其他似乎別無良策。或許,臺灣也將在財政出資的非政府機關,來一場改善分配製度的機構改革?
[責任編輯: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