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梅雨量銳減,颱風過門不入,臺灣西半部水情吃緊。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五月、七月臺灣多處氣象站、雨量站創下百年新低;近日的午後雷雨,不足以讓水庫解渴,官員表示,北桃供水危機並未解除,西半部水情依然拉警報。
令人憂心的是,根據氣象局與海外最新海溫預報,未來一季有正常海溫朝“聖嬰現象”發展的機會,依以往經驗,當“聖嬰現象”發生時,颱風生成位置較遠離臺灣,這讓期盼靠颱風帶來雨量,改善島內水情的“經濟部”更加繃緊神經。
多處氣象站雨量站 刷新少雨紀錄
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早在二○○七年便提出警告“整體的氣候改變已真確地在此時此地發生,而不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美國時代雜誌(TIME)公佈二○○七年度全球十大自然災難中,水旱災就佔了七成。而災難並沒有隨著時間平息,二○○八年全球各地因氣候異常造成的災害不斷。全球氣候異常,臺灣也難以倖免,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五月進入梅雨後,二十五個氣象站中,有二十二個站測得的雨量,為設站以來前十名少雨,其中有八站,刷新設站以來最少雨記錄,臺北、恒春等站更是寫下百年曆史新低。
梅雨量少颱風不入 更憂聖嬰現象
“今年大氣環流與往年不一樣!”臺大大氣係教授李清勝説,今年太平洋高壓非常強,大陸冷空氣又比較弱,導致五、六月梅雨降雨量有限。
氣象局副主任林秀雯表示,今年五、六月梅雨真很比較少,十三個平地氣象站測得的總雨量僅二七九點六毫米,為一九五一年以來第五少雨。
步入颱風季後,在臺灣附近産生的六個颱風全都過門不入,更令北部、南部水情拉起警報。“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歷年七月降雨平均值約二百七十二毫米,但今年七月實際降雨量只有三十五毫米,累計一月至七月二十二日止,總降雨量也只有七百六十二毫米,僅及歷年均值一千三百三十九毫米的百分之五十七。“往年抗旱都在枯水期,今年卻要在汛期抗旱。”“水利署長”陳伸賢説,天候異常,已影響到臺灣供水調度,從相關研究發現,近年來,臺灣已出現年降雨量增加,不降雨日數增加,以及降雨強度升高等趨勢,這項變化不但造成島內水資源分配更不平均,暴洪頻率也向上攀升。也就是説,在臺灣防洪、蓄水設施,因環保、民眾抗爭無法廣為增建下,未來水危機恐怕會持續困擾著臺灣民眾。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水庫大挑戰
望著水庫裸露的淤泥,主管石門水庫的“經濟部”北水局局長賴伯勳憂心地指出,石門水庫一年要滿庫五次,才足以供應北桃用水,惟近年來降雨分佈不平均,挑戰主管單位的水庫操作能力。而石門水庫的問題,也凸顯出臺灣現有蓄水設施不足,缺乏應變能力的隱憂。留不住雨量原因很多,陳伸賢指出,先天上,降雨豐枯懸殊,九二一後山區土質鬆軟,造成水庫淤積量大增;後天上,水庫壩址不足,地表水利用率偏低,以及水庫容量有限等,也都是水資源留不住的重要因素。臺灣水庫及蓄水量真的很少!依統計,日本水庫供水量是臺灣的二點三六倍,美國更是臺灣的四百五十六點四九倍。而臺灣受到地形陡峭影響,即使築高壩,能留下的水資源仍相對有限。
[責任編輯: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