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兩岸關係“博鰲催化劑”:增政治互信促經濟互惠

2013年04月09日 09:54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發 廖攀 攝

  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博鰲會見了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 

  兩岸高層會談的特殊平臺

  “老友間的握手。”看著臺媒第一時間傳回的畫面,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所長張五嶽教授感慨不已。作為一個常年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張五嶽對博鰲論壇有著非同一般的關注度。他腦海中同時閃現的,是2008年胡錦濤接見蕭萬長的畫面。

  “就像蕭先生今天的感嘆一樣,5年的時間只是歷史的一小步,但是對兩岸關係發展而言,則是關鍵的一大步。”張五嶽在接受導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在臺灣 “大選”中勝選,兩岸關係迎來全新的契機。“但當時也只是契機而已,如何開始?都有期待,也都有忐忑。”張五嶽回憶説,當時臺灣經歷了12年的李登輝時代和8年的陳水扁時代,兩岸官方之間的互信幾乎已消磨殆盡。兩岸迫切需要一個合適的平臺實現正式接觸,確立交流發展的基礎,而博鰲論壇很快成為不二選擇。更妙的是,擔任馬英九副手的蕭萬長,當時正式的身份是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

  合適的場合,合適的人選。4月12日,蕭萬長趕在就任前赴海南博鰲參會,與胡錦濤完成了被外媒稱為 “有里程碑意義的會晤”。蕭萬長當面轉達了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看法,雙方達成了擱置爭議、共謀和平發展的共識。博鰲之後,兩岸很快超越了糾纏不清的紛爭歷史,順利展開了和平發展的全新局面。而在去年,馬英九第二任期副手吳敦義,也循蕭萬長模式,在上任前通過博鰲論壇與李克強會面。

  從2008年的“胡蕭會”,到2013年的“習蕭會”,雖然歷史進程與歷史意義已大不相同,但兩者卻像是一個迴圈,預示著兩岸關係在大開大闔的5年美好時光後,有望在新的基礎上再上一層樓。

  在張五嶽眼裏,作為兩岸高層領導人面對面會談的特殊平臺,博鰲論壇的價值和意義是無可複製的。

  兩岸經貿深化的重要舞臺

  在瓊島一隅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在全世界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在兩岸經濟與事務交流中也發揮著特殊平臺作用。如今,兩岸又將迎來“博鰲時間”———博鰲論壇啟幕前,臺媒以此表達關注。

  “除了增加兩岸的政治互信外,促進雙方的經濟互惠也是題中之義,這也是臺灣密切關注博鰲論壇的重要原因。”張五嶽解釋説。

  事實上,對於牽動區域經濟競合的博鰲論壇,臺灣的“功課”早就開始做了。博鰲亞洲論壇2002年舉辦首屆年會,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次年就成為論壇的“鑽石會員”。即使是在兩岸關係相對停滯的時期,蕭萬長也堅持每年率臺灣企業家參會,在兩岸經濟交流方面努力探索。2006年開始,博鰲論壇年會首次舉辦議題為“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的兩岸對話分會。而從2008年開始,“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更是成為博鰲論壇年會的固定對話機制。

  馬英九日前為蕭萬長送行時表示,博鰲的交流經驗,對於臺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博鰲論壇不但成為兩岸經貿重要交流平臺,也引發包括有關臺灣市場投資的討論,促進雙方經濟與貿易活動。臺灣非常希望進一步在這些方面擴大、深化,他對博鰲論壇寄予厚望。

  張五嶽指出,博鰲論壇對臺灣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以經濟為主軸,臺灣可以在兩岸經貿的合作發展中,順利融入區域經濟合作的大潮,這是臺灣重振經濟的希望所在。

  今年臺灣派出近60人的代表團,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層階之高,都是歷年之最。如何利用現行的兩岸關係,充分發揮臺灣與大陸的優勢互補,加入區域整合之中,助推臺灣的經濟轉型,這是馬當局面對的難題,也是蕭萬長赴博鰲探尋的關鍵目的。

  對此,社科院臺研所經濟室副主任胡石青認為,兩岸不妨把2008年那次博鰲論壇視為兩岸關係發展中特殊的 “博鰲模式”,即為解決棘手的政治難題,尋找適當的場合,實現兩岸高層次領導人會晤,達成基本共識,從而為兩岸關係更新更大的突破掃除障礙、再創契機。

  將博鰲論壇視為兩岸關係發展 “催化劑”的張五嶽強調,只要有足夠的誠意,付出足夠的努力,博鰲論壇完全可以擔此重任。(記者 劉強)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