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批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遊試點城市名單出爐,廣州、成都、南京等地的居民終於可以享受到“無拘束”的寶島遊玩之樂,不用再受“團進團出”規則的掣肘。對此,臺灣《旺報》18日發表暨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副教授王鵬的署名文章指出,與先前的謹慎不同,本次開放的力度更大、範圍更廣,不僅試點數量一下從3個提高到10個,而且還加入了重慶、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從第一批開放試點的效果看,可預見未來赴臺觀光的陸客人數將呈爆發性增長,遊客的素質、需求結構也將更加複雜。
文章摘錄如下:
事實上,一個值得借鏡的案例就是“東方明珠”香港。自2003年以來,自由行政策使得赴港旅行的大陸游客數目激增,為遭受“97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的香港經濟帶來巨大的外部需求,極大刺激了香港旅遊服務、酒店餐飲、零售商貿等行業的發展。
與此類似,臺灣在經歷了上世紀70、80年代的高速發展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産業轉移趨勢的加劇使得島內需求大幅下降、經濟下滑、失業率增高,四小龍的光環逐漸褪去。而此時大規模開放陸客赴臺觀光,無疑是為萎靡的臺灣經濟打入一劑強心劑,而且還能促進兩岸的文化、經貿交流,無論是對大陸還是臺灣而言都是一個利多。
然而,此前爆發的陸港兩地罵戰卻為自由行政策蒙上了一層陰影。臺灣在開放陸客個人遊後同樣可能遇到類似問題。而且本次開放的區域範圍非常廣,可預見未來臺灣遇到的旅遊紛爭不會比香港少。如何在保護本地居民利益的同時,讓來訪陸客獲得最滿意的旅遊體驗,將會是當地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總體而言,赴臺個人旅遊力度的加大,對臺灣而言機遇大於挑戰。未來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考驗臺當局智慧,做好相關應對工作任重而道遠。筆者建議的對策有以下幾點。
首先,由於歷史原因,兩岸缺乏溝通由來已久。不了解帶來不信任,不信任引發衝突與紛爭。面對與日俱增的陸客人數,加強宣傳與溝通是根本之策。
臺灣方面不妨多向民眾宣傳大陸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另一方面通過發達的傳媒産業,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陸游客介紹臺灣的民俗、習慣、飲食、民性以及異於大陸的交通、旅遊、辦事規則。
筆者建議,可以發揮臺灣社會“人情味”濃厚的特點,鼓勵民眾主動與陸客溝通,讓本地居民在通過旅遊産業獲益之餘,也讓遊客感受到濃濃的溫情,促進雙方真心去擁護、支援個人遊政策。
第二,可預見,在個人遊深化之後,將極大刺激旅遊觀光、酒店餐飲、零售商貿、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臺灣方面不妨未雨綢繆,及早開展需求預測和影響評估,為相關産業提供戰略規劃建議,提前做好人才培育,以防止旅遊市場供求失衡影響臺灣的旅遊形象。
同時,為陸客提供制度上的便利也同樣重要。如在臺的通訊交流、金融服務、資訊提供、應急處理等,其在人性化、便利化方面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目前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旅遊仍存在部分限制,如財産門檻、收入門檻等,但門檻的存在並不能阻止兩岸交流的大潮。一方面是兩岸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強烈意願,一方面是全球經濟衰退形勢下萎靡的臺灣經濟。我們可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兩岸互通商貿、旅遊的限制會越來越少、門檻會越來越低、內容形式會越來越多樣。更多的大陸居民體驗到寶島的美麗,“阿里山”和“日月潭”不再停留在大陸的課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