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蔡當局4千億新台幣蓋軌道,臺灣的未來恐被債務吃光。(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台灣網4月28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過去幾年,一些沒有效益卻高度爭議的公共建設,不僅浪費公共資源,也降低民眾對公共建設信心。”這是2015年7月,蔡英文當選前在聽取民進黨智庫發表公共工程政策説帖時的談話。對照她如今與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在選前未曾提出、但上任不到一年就大力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前述那番話顯得特別諷刺。
前瞻計劃預計分8年編列特別預算,舉債共8824億元(新台幣,下同),其中金額最龐大的“軌道建設”佔了近半數、4241億元。由於軌道建設所在的縣市政府,須自籌部分經費,臺當局“交通部長”賀陳旦估計,總經費將達9558億元。
但提出來的38個方案,有高達75%的項目充滿爭議。38項軌道建設中,只有9項已由“行政院”核定,其他29項是民進黨上臺不到一年內提出的。臺灣政大地政係教授徐世榮説,每項重大計劃至少都應包含4個計劃:興辦事業計劃、環保計劃、土地使用計劃、土地徵收計劃。但現在只有第一步的興辦事業計劃,“行政院”就已核定且編列預算,程式非常粗糙。
軌道建設相較于其他前瞻計劃建設,因還須縣市籌錢,更該慎重以對,且軌道未來還有維護、營運成本,一旦運量不足造成虧損,臺灣的未來將被債務吃光。
綜觀38項建設中,高鐵與臺鐵接駁轉乘、花東鐵路雙軌化、南回鐵路電氣化,是為改善花東一票難求、及高鐵接駁問題,爭議性較小。而現在從高鐵左營站到墾丁已經有客運快線可搭,再花近200億元蓋恒春觀光鐵道,是否浪費資源,值得更多評估。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就認為,鐵路立體化並不“前瞻”,反會嚴重傷害軌道運輸的營運效率。國外經驗是車站開發重於路線開發,他認為興建跨站式車站才是較好的土地發展方案,經費少、效益高。所謂跨站平臺,就是可以連接前站、後站的平臺。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臺北市有這麼多捷運、公交車,但公共運輸佔比也只有37%。他主張新建捷運應有最低的需求門檻。加上未來人口少子化、老年化、環保共乘,軌道建設應與30年後的狀況結合。
更重要的是,臺灣未來30年所需要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是靠軌道建設嗎?臺中市長林佳龍説,中部軌道路網蓋好後,就很像東京,四通八達,但軌道蓋好,臺中就會像東京嗎?而如果你是嘉義市長,你要花275億元,做一個效益存疑的鐵路高架化,還是趕快突破那個尷尬的污水下水道“零接管率”?(台灣網 高旭)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