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臺灣政治,“太陽花學運”是繞不開的節點。當人們還震驚于激進青年攻佔立法與行政機構的“熱血之舉”時,耳邊就已經充斥民進黨“天然獨”“抗中拒統”的鼓噪,好像臺灣島的“輿情民意”真的隨之一變,“臺獨”從此成為“政治正確”。
如今距離“學運”發生已有3年,臺灣“總統府”再度發來“賀詞”,稱其為“臺灣民主進一步深化的里程碑”,認為借由“公民社會的全面崛起與投入”,“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的價值”由此“落實在公共治理上,帶動臺灣人福祉的全面提升”。
事實果真如此嗎?“太陽花學運”3週年之際,臺灣的政治團體“時代力量”和民間團體再度聚集在立法機構外,聲稱要為昔日訴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討個説法。然而現實是:兩岸“服貿”延宕至今,兩岸“貨貿”渺不可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早被民進黨親手冰凍。這真是極大的諷刺,難怪島內輿論認為,“太陽花學運”乃臺灣衰敗的起點。
要知道,所謂的“時代力量”主力,正是當年力主退回“兩岸服貿協議”、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所謂“學運”領袖。民進黨上臺後,百餘名涉嫌違法的“學運”參與者被免於起訴,頗具暴力色彩的“太陽花學運”還進入高中“公民與社會”教材。
踩著“太陽花學運”的墊腳石,民進黨實現了再度執政,也將一手栽培的盟友送入政壇。民進黨食髓知味,又再度從教育入手,以“太陽花學運”抗爭為典範,讓源源不斷的“天然獨”後生有樣學樣。打著所謂民主政治的旗號,鼓吹違法行為合理正當,並鼓勵年輕人效倣,這究竟是“民主的進一步深化”,還是開了倒車呢?反觀島內“新主流民意”,民進黨引以為傲的“天然獨”,也不過是“臺獨”教育母乳催化的産物。
當一代人長成,從象牙塔步入社會課堂,面對上臺前慣以“抗爭”得利甚至不惜越線、掌權後卻放言“沒有必要就不要常常上街”的主政者,面對為一己私利顛倒黑白、朝令夕改“發夾彎”的新當局,又將接受怎樣的“民主教育”?
對臺灣年輕一代而言,威權時代既非記憶,或許也知之甚少。近來“保防法”“反滲透法”和“促轉條例”的持續發酵,卻喚醒長輩們的警覺。當民進黨親手關上兩岸官方交往之門,“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是成為一樁笑話,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囿于兩岸困局每況愈下,自身成長依然前途無光,臺灣青年所期許的未來何在?
“太陽花學運”,究竟是“民主的里程碑”,還是“民粹的高峰”,明眼人一望便知。有人説島內青年徒為馬前卒,民進黨才是最大受益者,然而在此起彼伏的“反中”浪潮中,失掉了發展機會的臺灣社會,可説是一地雞毛,沒有人是贏家。
下一頁:"3 18"學運三週年 邱毅:"太陽花之亂"成臺灣興衰關鍵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