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民進黨擔心美國“棄臺論” 不如強化兩岸關係

2014年03月10日 13:31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10日文章,作者為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王昆義,原題《擔心棄臺 不如強化兩岸關係》,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3月5日在美國召開記者會説,美國出現各種“棄臺論”,尤其是最近著名的學者稱“跟臺灣説再見”,會打擊臺灣士氣,但他更擔憂的是兩岸軍力不平衡狀況持續下去,美國“棄臺論”的聲音會抬高。他呼籲臺灣要有實際行動強化自我防衛。

  吳釗燮所説的美國著名學者,主要是指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他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發表對臺灣前途相當悲觀的文章《跟臺灣説再見》,指出在中國未來越來越強大,臺灣可能無從選擇,只能被統一。這也是米爾斯海默《跟臺灣説再見》的主要論點,吳釗燮説,這只是美方各種放棄臺灣聲音中的一個,不是主流,非常少數。

  既然米爾斯海默只是少數觀點,而且並非主流論點,那麼吳釗燮又在擔心什麼呢?事實上,米爾斯海默的學術定位,在國際關係學界一直被視為一種“攻勢現實主義”,強調的是國家應該擁有“硬實力”,才能保護國家安全。

  米爾斯海默的論點,也遭到《外交學者》的助理編輯凱克嚴厲的批評。指米爾斯海默低估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可能支援臺灣的程度,特別是正在考慮制定《臺灣關係法》的日本。另外,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追求建立霸權和美國在西半球的遭遇有本質上的差異。中國大陸是被一些強大的鄰國包圍,而這些國家都堅定地不願回到“天朝獨霸的體制”。所以,中國若想發動戰爭來解決臺灣問題,首先就得先看看周邊國家的態度。

  而另一位跟米爾斯海默採取完全相反的學術論點者,那就是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所提出的“軟實力”,奈伊説,“力量”就是影響別人來取得自己想要事物的能力。要實現這項能力,需要一套工具:一些是強制或酬庸的工具,屬於硬實力;另一些吸引人的工具,則是軟實力。對國家來説,軟實力則深植于文化、價值觀與法令政策之中。

  所以可以看出,馬英九執政這5年多來,中國大陸不斷的加強跟臺灣的關係,尤其是兩岸雙方已經簽訂的21項協議,大致都可以列入軟實力的範疇,這也是大陸認定無法再以武力奪取臺灣所做的政策改變。

  這一點,在中國大陸兩會時,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回答記者詢問時,特別舉出例子説,“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與英國關係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後的德國來作榜樣”。現中日關係絕非1894甲午戰爭時的關係,儘管中日對釣魚島主權有不同看法,但也不至於發展成新的“甲午戰爭”。

  從學術和大陸的態度來看,兩岸想要以武力解決問題,恐怕大陸也不會認為有這種“機遇”。但是,民進黨最近所出版的“國防政策藍皮書”,其實就是考慮到兩岸如果出現武力衝突時,臺灣自我防衛的可能性。

  民進黨所出版的這份“藍皮書”將有16個報告,目前已出版到第5個,主題是“2025年中國對臺軍事威脅評估”。這分報告是由民進黨組織專家學者討論,參考美方學者意見,還有2049項目的美方學者為報告撰寫文章,此外,還有20多位來自不同軍種的臺灣退役將領參與討論,提出建議。

  然而,民進黨所憂慮的除了大陸對臺的武力威脅之外,更擔心兩岸武力失衡,讓臺灣無法實現自我防衛的能力,所以,如何強化臺灣陸基防空、使用水雷遏阻艦船靠近、提供小型艦船協助、資訊戰、空中預警、巡邏船與遙控船、誘餌欺敵戰術、更多短程導彈等。

  民進黨與其去思考這些小型的戰術問題,還不如從大型的政治、經濟方面強化兩岸關係,這才是有效的強化臺灣防衛的根本。民進黨只要記得王毅所説的,“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那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該更有新的道路可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