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民進黨否定“日據” 臺學者要馬英九當局硬起腰桿

2013年08月12日 08: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版合成圖片

  一般文字公案可能只是學術問題,但扯上了政治涵義,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作為對島內 “日據”、“日治”兩個概念爭訟不息的回應,臺“行政院”發文下令,機關公文將1895年到1945年日本殖民臺灣期間統稱為“日據時期”。綠營大將、臺南市長賴清德日前炮轟此舉沒有“必要性”和“正當性”,宣稱臺南市各機關不必拘泥于“行政院”的規定。

  “行政院”捅了綠營馬蜂窩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也跳出來向媒體喊話——賴清德做得對,其他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如高雄市、屏東縣、嘉義縣、雲林縣以及宜蘭縣都應該採取統一步調,以維護“以臺灣為主體的史觀”。

  “行政院”的發文可是捅了綠營的馬蜂窩,不但藍營挨批,中國大陸都躺著中槍。

  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強烈抨擊説,馬當局規定公文書一律使用“日據”,此舉全屬意識形態作祟,目的在貫徹“一中原則”。“臺聯黨”秘書長林志嘉也批評説,“日據”史觀符合大陸利益,但違背臺灣利益,“臺聯黨”要求行政機構收回成命,“尊重臺灣史實”。“南社”等“獨派”團體也發表聯合聲明,質疑馬英九企圖混淆“日治”與“日據”,是將“臺灣史併入中國史的‘去臺灣化陰謀’”。

  其實,“日據”和“日治”之爭,在臺灣並非由來已久,其爭論的出現也只有短短二十幾年。那麼,到底為什麼“獨派”人士會喜歡“日治”而反對“日據”呢?

  一字之差,意義大不同。“日據”背後的意涵較為明確,有日本侵略者佔據臺灣土地的意思;“日治”就頗含混,某種程度上代表綠營認可日本在臺灣的50年屬於“合法統治”。林志嘉認為,“日據”説法代表臺灣是中國的,只是被日本佔據;“日治” 是臺灣歷史事實的陳述,反映臺灣“發展至今是主權獨立國家”。顯然,鼓吹“日治”的人, “臺獨”思維和“去中國化”的意向非常明顯。

  民進黨執政時早有小動作

  在臺灣,年齡較大的人接受的歷史教育,基本都是説“日本對臺灣長達50年的殖民佔領”,這一點從來都沒有含糊過,更沒有過什麼爭論,即便説“殖民統治”,也沒有人簡單地去把這個詞簡化為“日治”。1997年李登輝上臺後不久,就主導修訂臺灣的初中《認識臺灣》教科書,書裏出現“日治”一詞。也就從那時開始,有關“日治”與“日據”爭議至今沒停。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臺灣教育部門委託臺灣歷史學會于2007年5月發佈一項《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將“日據”列為“不客觀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日據”成為當局眼中的“不當用詞”,認為“日治”才正確。

  有論者指出,“日據”與“日治”的爭論,其實根本是“中國史觀”與“臺獨史觀”的分辯。前者從甲午戰爭到8年抗日戰爭,都將日本視為侵略國、中國為被侵略國;後者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根本是“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加上有的政客為了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便在文字上操弄、扭曲,為侵略者塗脂抹粉,甚至不惜在教科書歷史名詞上動手腳。

  學者認為當局要硬起腰桿

  堅挺“日據”的聲音也從未止息。臺灣“雅虎奇摩”上有網友評論,當年不屈不撓的原住民會承認“日治”嗎?那些捧“日治”為圭臬的所謂史學家和政客,敢面對原住民與臺灣的抗日曆史人物嗎?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王仲孚指出,他20年前就抗議過,教科書從“日據”改成“日治”有問題,但不了了之。李登輝時期將“日據”改成“日治”,是為了改變青少年對歷史的認同,這是“臺獨”的文化運動;如今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5年多了,應該看清楚了其面貌才對,若仍沿用“日治”,確實很荒謬。

  馬英九指示機關公文統稱為“日據”,“日據”、“日治”之爭卻顯然沒有結束。除了綠營一如既往地高分貝喊“日治”,臺“教育部”最近的舉動也讓民眾不解。日前,有出版社編寫了3本高中歷史教科書,因未使用“日治”用法而改用“日據”,竟然遭到教育部門拒絕出版。

  隨著“據”、“治”之爭的白熱化,有島內媒體指出,當局的表態似乎有所退縮,在“民主社會包容各種聲音”的“大度”姿態下,對兩者的取捨又曖昧模糊起來。這讓民眾覺得,當局根本沒有撥亂反正的勇氣,反而會讓臺灣持續陷於身份認同的紛亂中。

  臺灣知名學者江岷欽認為,當局有必要硬起腰桿,對臺灣歷史教科書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讓“臺獨”和日本“皇民化”遠離臺灣教科書,讓臺灣史回歸中國史。畢竟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因為一小部分人的恣意妄為而被篡改。清除教科書上的“污垢”是一項正義的事情,“如果馬當局連一個正義的事情都不敢做,那還談什麼歷史定位?連歷史都錯了還談定位嗎?”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