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今天的一篇文章吸引了筆者關注。文章寫道: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與過去的大選很不一樣。從1996年臺灣第一次開始選舉領導人,大陸就很關心誰來執政,但這一次雖然關心,卻有那麼一股不在乎誰執政的味道。
至於為什麼“不在乎”,這篇文章認為是:不論誰來執政都改變不了兩岸的大局,扭轉不了兩岸的趨勢。具體説來,一是大陸在國際上的力量已非2000年時所可比擬,二是臺灣經濟已脫離不了大陸,三是臺灣內部永遠吵吵鬧鬧。
是的,正如這篇文章所説,大陸的自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強大展現在世界面前。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時即強調: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採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臺灣工作。
其次,對於臺灣經濟已脫離不了大陸這個觀點,《中央日報》的文章認為,這不是因為國民黨與大陸簽了ECFA或兩岸服貿協議的關係,而是兩岸經濟運作邏輯的必然。是的,筆者也認同這是一種必然,是一种經貿交流各有所需的必然,是一種“分久必合”的必然,更是一種兩岸一家親、誰也離不開誰的必然。所以,即使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經貿交流亦呈現成長之勢;所以,即使李登輝與陳水扁都曾想推南向或向拉丁美洲發展經貿關係,但都無疾而終;所以,即使現在蔡英文又提出南向政策,恐怕也難逃前車之鑒。
最後,臺灣的各政黨與民眾都陷入了熱衷選舉的狂亂中,又有誰會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臺灣現在的處境呢?臺灣社會整體的不理性,早已成為一個備受各界詬病的現象。近七年多的時間裏,雖然兩岸關係和緩,但許多重大政策在藍綠的對峙中都難以推動,臺灣經濟碰到瓶頸也無法轉型。一個不團結的臺灣,怎樣發展壯大自己的經濟?怎能讓自己的百姓過上幸福生活?
前幾天,韓國國會表決通過中韓自貿協定批准案;再經過兩國交換公文等程式,中韓自貿協定即將生效。而此時,兩岸早在2013年就簽署了的《服務貿易協議》仍然躺在臺灣的立法機構裏冰凍著。大陸多次表示,願意優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努力為臺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只不過,許多好事都在到了臺灣後變了味道。
正是臺灣對於自己民生的“不在乎”,導致了他們認為的“大陸的不在乎”。“不論誰來執政都改變不了兩岸的大局,扭轉不了兩岸的趨勢”——這是主流民意的力量,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大勢。到底哪應該在乎?哪不該在乎?大陸已經做出了示範,臺灣的某些政客們,還在假裝看不到嗎?(台灣網網友:郭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