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當下,中國官方又在力推新型城鎮化,而民眾多嚮往城鎮化生活。因此,就一定意義而言,中國城鎮化是難以逆轉的。
誠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4年9月16日主持召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時所講,新型城鎮化是關係現代化全局的大戰略,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事關幾億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抓在手上,幹在實處,奮發有為、抓出實效,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多給支援,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用好改革創新的“開山斧”,著力提高新型城鎮化品質和水準,造福廣大城鄉群眾。
但是,直言不諱地講,在中國各地力推城鎮化的過程中,也普遍出現了諸多問題。譬如,有的地方粗暴地將農民趕往城鎮,三下五除二地將一個又一個的村莊從地球上抹去。如此,表面上是依照城鎮化的要求,實則是侵犯農民的合法利益,不顧農民的情感需求。同時,也是犧牲鄉賢文化。
正像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在剛剛結束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所講,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性強,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
另外,正如“立身國學教育網”于2014年9月17日刊發的“《中興詩話—習近平講話引用中華古語名句完全讀本》重磅推出”一文所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推動者、傳承者,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在他倡導的“中國夢”、以民為本、以法治國、人與自然和諧一體、新型國家利益觀等重要的治國理念中,都能看到他血脈中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體認。縱觀他多年來的各類講話可發現,紀事之中,言談之外,其對於中華文化心脈之精準把握,原經樞要之大本,皆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歷次講話,述道振宗,拈提策眾,每每皆音翻巨浪,語吐珠玉,其傳承中華文化心脈之悲心,立己立人救家國天下于危難之情懷,無一不根於心,發于口;篇篇文著,皆拈誦古今,發人深省,引語句句歸於根本,激揚勝義,其囑意中華文化心脈之深意,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情懷,無一不牽於心,繫於行。
而鄉賢文化,實際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塊,其歷史意義、現實價值和未來作用,都是非同尋常的,都是不可或缺的。
誕生於幾千年前的群經之始、中華智慧寶典《易經》,其實已經就有關道理講得非常清楚了,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説,村莊和城鎮,可謂一陰一陽。也就是説,村莊和城鎮是共生的,是一體兩面,否則就是違背道的。
不可否認,“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
然而,在某些地方盲目力推城鎮化的過程中,“新鄉賢”的群體越來越小,而貪污腐敗等醜惡力量,也在日益蠶食之。
但是,劉奇葆講得好,要繼承和弘揚有益於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紮根。同時,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建設美麗鄉村。
實際上,城鎮化的要義之一本應該就是,將村莊建設得像城鎮一樣美麗,留住鄉賢文化這一根基文化及其載體,而不是盲目、粗暴地向城鎮大量移民。
概而言之,筆者羅豎一認為,中國城鎮化不能以犧牲“鄉賢文化”為代價。否則,必然是得不償失。(台灣網網友:羅豎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