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入教材”只是聊勝於無的外延

時間:2014-09-04 16:59   來源:台灣網

  “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新學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級中學高二學生翻看自己的語文教材時發現,這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八股文將是他們接下去要學習的內容。除此之外,新教材選編的八股文還包括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試之作《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和曾國藩的《與諸弟書》。(9月3日中國新聞網)

  為了讓學生們的寫作“有體”,新學期伊始,杭州市高級中學在沿用多年的語文教材基礎上,做了些許改動,在新教材中選編了3篇八股文,以此來對孩子們進行寫作指導。面對改編後的高中教材,不少網友,尤其是家有高中生的家長們紛紛表示質疑,認為此舉很可能會影響孩子們的高考。究竟“八股文入教材”會不會對孩子們的高考産生不良影響?我們不得而知,畢竟這次課改還剛開始,後續影響如何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八股文入教材”只是一次聊勝於無的教材拓展與外延。

  當地教育界之所以將八股文選編入高中語文教材,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是出於對貢院文化的尊重。在杭州當地人人都知道,杭州高級中學的建校所在地正是浙江省貢院的舊址,具體説來,就是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對杭州高級中學而言,以八股文為主要文體的科舉考試不僅承載了舊時讀書人厚重的文化,更是本校的文化底蘊所在,當然應該對八股文給予保留並在課堂上傳承。

  另一方面,是出於對孩子們“無體寫作”的糾偏與指引。資訊爆炸時代,孩子們的眼界更為開闊,思維更為活躍,在作文寫作中當然也不缺乏好點子、好素材。然而,開闊的眼界與活躍的思維,同時也凸顯出它的弊端,那就是很多時候孩子們寫出的作文沒有題材可言,甚至連基本的題材要素都不具備。比如寫出的新聞報道讀起來像散文,寫出的散文似議論文等等。在當地教育人士看來,如果在語文教材中選編一些以體式嚴謹著稱的八股文,用以指導孩子們學寫“有體作文”,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次大膽而積極的嘗試。

  然而在筆者看來,儘管“八股文入選教材”無不流露出當地教育人士的良苦用心,但恐怕只是一次聊勝於無的教材拓展與外延,部分教師借力八股文指導學生“有體寫作”的希望,可能只是一番美好願景而已。原因就在於,八股文退出教育舞臺,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教育進步的必然,而看起來“刻板”有餘的八股文,這一封建科舉制度的産物,顯然與當下主流的教育觀顯得格格不入。如果將其再次引入教材,引領教育,無疑是在開“歷史的倒車”。除此以外,僅憑教材中零星點綴的3篇八股文,就想讓學生們學習其思維的過程,了解其中的由淺入深、起承轉合,指導孩子們“有體寫作”恐怕有點兒不現實。畢竟,八股文並不符合大眾的語言習慣,不僅讀起來結結巴巴,理解起來更是雲蒸霧罩,對少數天資聰穎的孩子來説,恐怕也只是“囫圇吞棗”罷了。

  當然了,筆者這麼説,倒不是對八股文的價值予以否定,畢竟八股文曾長盛600年而不衰。但它的價值最好的表現形式和體現之處還在於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和文明進步的見證,而不是出現在課堂上,書本中,來所謂地指導學生們“有體寫作”。

  所以説,“八股文入選教材”只是一次教材的拓展與外延,僅供孩子們拓展知識的涉獵面和了解古代文化所用。如果借力八股文指導與規範孩子們寫作,現實效果恐怕聊勝於無。(台灣網網友:楊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