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是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的真正主角

時間:2014-08-23 15:12   來源:台灣網

  1日,教育部網站就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以下簡稱《守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新版的《守則》中出現了熱心志願服務等不少與時俱進的新內容,而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産黨等內容則不見蹤影。此前,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曾表示,將取消守則中一些空洞的內容,更方便學生掌握和理解。(8月2日北京青年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有政協委員建議對《守則》進行適當修改,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需求。而今教育部就新版《守則》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無疑將這一建議擺上了臺面,提上了議事日程,可以算得上是教育領域的一大進步,公眾對此更是毫不吝嗇溢美之詞。但是就筆者看來,此番修改《中小學生守則》,內容雖然看起來充實有餘,但仍然“有硬傷”,親和力不足,讓孩子“夠不著”,而其中唱主角的也並非這一《守則》的主要受眾——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恐怕並不討喜,很難得到這些學習者的一致肯定與支援。

  細細解讀新版《守則》不難發現,相較于舊版,新版《守則》呈現出兩大可喜變化。其一,文字上更加精煉。翻開新版《守則》,公眾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文字和內容的精簡。據悉,本次修訂的《守則》是在2004年版《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範》、《小學生行為規範》基礎上進行的“三合一”式的壓縮與整合。經過壓縮與整合,《守則》的條數與字數由舊版的七十條和兩千多字壓縮到新版的九條和三百多字,可謂是條條經典,字字珠璣,一改之前重復累余的毛病。

  其二,內容上更加充實具體。作為過來人,公眾大都了解,舊版《守則》中不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産黨”等內容,回頭看看,這些條款不失呆板空洞之感。雖然對中小學生提出了爭做“有愛”少年的道德要求,但是卻在操作層面上缺乏具體的指導性意見,就連作為成年人的公眾也感覺操作的無力感與盲目感,更何況年幼的孩子們?我們必須承認,舊版《守則》中也融入了不少當時看來非常新鮮、流行的詞彙,比如“網路文明”,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這些當時的“熱詞”現在看來不免有些“過時”與“落伍”。而新版《守則》不但逐步完善了舊版抽象空洞的這些弊病,還加入了不少與時俱進的新內容,比如守時履約、垃圾分類等理念。就拿“愛祖國”這一具體條款為例,舊版中只是對學生進行了方向性的引導,但對“如何愛”缺乏具體的指引,在新版中卻將其細化成“尊敬國旗國徽,奏唱國歌肅立,升降國旗行禮,了解國情歷史”等具有操作性的事項。由此可見,相較于舊版,新版《守則》內容上更為“接地氣”,既方便孩子們理解和掌握,又便於孩子們躬身踐行,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而養成遵守社會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然而,客觀地看,新版《守則》還存在多處“硬傷”,雖然內容上更為“接地氣”,但仍然顯得親和力不足,沒有充分尊重孩子們的主體地位。具體來看,新版《守則》缺少了對於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在愛學習方面,只是簡單地提出了按時完成作業的要求,卻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不容否認,任何學生的發展都是一個獨立的立體發展過程,作為中小學生行為的規範與準則,理當引導學生全面涉獵科技、體育、藝術等多樣的文化學科,而不應將標準僅僅局限于“按時完成作業”。同時,在講誠信方面,也忽視了當代孩子“過分自我”的“時代病”,缺乏“虛心接受別人意見”和“反思自我過錯”方面的內容。現在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聽不進不同的意見與聲音,時常過分放大別人的過失,而全然不顧自己的過錯。從這個角度來説,新版《守則》的確存在一些“硬傷”,未能充分尊重孩子們的主體地位,換言之,讓孩子們既“摸不到”也“夠不著”。

  所以説,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的修改,確實是一項應景之舉,值得肯定與推崇,但是在正式問世前,還得進一步充分論證與調研,進一步匯民智,尤其是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和建議,讓孩子們既“看得到”更要“摸得到”“夠得著”。畢竟他們才是這一新版《守則》的受眾與主導,才是這一新版《守則》的真正主角。(台灣網網友:楊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