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科學殯葬觀,破除墓地消費“怪圈”

時間:2013-04-07 15:22   來源:台灣網

  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墓地價格過高問題再次被拉入視線。然而,一邊是購買者面對至少兩萬、動輒四五萬的傳統穴位墓,在高呼“死不起”的同時,又為了位置、風水等因素使最終的選擇節節加價;一邊是政府特設補貼、僅需花費2000元的公益性骨灰墻,建成3年多來卻一直不受青睞。在“追高不減”與“補貼失效”的針鋒相對下,墓地消費的怪圈仿佛越轉越“迷”。(4月6日 人民網)

  生者住有所居,死者入土為安。這是人類歷史上不分國度、種族,世世代代恒古不變的打發生老病死的傳統觀念,也是人類生前死後合乎情理的基本需求。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同國家的政府和社會,理應有責任、有義務滿足所有國民的這一需求。然而,令人感到失望和費解的是,國民的這個基本需求在現如今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價墓”面前,卻也成為了絕大多數工薪族難以實現的奢求。

  毋庸置疑,天價墓地和現如今的高房價一樣,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嚴重違背商品價值規律,利用社會對墓地的剛性需求,通過巧取豪奪的暴利手段,強加於消費者的畸形消費。然而,很多人在殯葬事宜上存在一種本末倒置的消費誤區,消費上很瘋狂、心理上很無奈,面對政府給予補貼的生態墓葬形式看不上眼,卻一邊抱怨著墓地價格過高,一邊又追著去買高價的傳統墓地。

  面對墓地消費的這種“怪圈”,筆者認為,大家實在沒有必要把大把的錢財扔在墓地上,有買才有賣,有需求才有市場,重要的就是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殯葬觀,以此從根本上削弱墓地市場的利益驅動力。同時,政府部門要逐步引導市民改變原有的喪葬觀念,在推出一系列補貼措施推行生態型、節地型的墓地同時,還應該注意通過各種方式讓節地型墓地做得更適合百姓的需求,比如可以建一些有小型碑的墓地,而不單單是骨灰墻,以此讓大家的殯葬消費觀逐漸過渡。

  總而言之,墓地的畸形消費,都是利欲熏心的相關經營者無視消費者利益,貪得無厭地追求非法的“經濟效益”惹的禍。政府可以一方面通過惠民措施鼓勵和獎勵那些文明、環保的安葬者;另一方面對超過一定價位墓地的經營者及使用者,增收國家資源稅。引導市民摒棄愚昧的喪葬觀念,樹立厚養薄葬新風,這才是各級政府的義務和責任。(袁寶)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