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務院機構經過六輪改革,形成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架構和職能體系。但現行行政體制仍存在許多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地方,國務院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職能分工、運作機制等方面還存在機構設置不夠合理、一些領域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問題依然存在等不少問題。(3月17日 央視網)
改革的重點在哪?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係,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理順部門職責關係,加快形成政企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推進組織機構、職能配置、運作方式科學化、法治化。
改革的阻力來自哪?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改革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改革的期望和現實的差距也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人們逐漸達成這樣的共識,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利益和權力的既得者。改革必定會觸及既得者的利益,改變利益分配格局,一方面,既得利益者不願放棄已有的東西,另一方面,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抱團式的利益格局,要想被改變,難度不言而喻。
改革貴在“撥開雲霧見明月”。提起改革,或許可以用“幾家歡喜幾家愁”來形容。得到的高興,失去的難過,這也許是必然的結果。但是,如果通過改革實現了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人民群眾感到活得更有尊嚴,相信這樣的改革就是成功的。然而,改革説起來就兩個字,同一項改革,貫徹起來卻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的“雷聲大雨點小,只加油不挂檔”;有的“陽奉陰違,有令不行”;有的“以改革之名謀自身利益之實”;改革成了“博眼球、撈政績”,喊一堆口號,發一批文件,播一串新聞,再無任何實質性的跟進措施,最終“開始的很美麗,結束得沒道理”。要破除這些怪現狀,就必須在改革過程中慧眼識珠,建立起和改革配套的科學的評價體系,用法規制度以及人民群眾的感受去約束和衡量改革,才能在改革中“守得雲開見月明”。(台灣網網友 徐尼基)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