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武漢市黃陂區政府網要聞欄目,一個標題為《關於公開區政府及部門主要負責人、具體承接人聯繫方式的通知》,特別引人關注。記者點擊這條資訊看到,該區從區長、副區長、到局長、街道辦事處主任、鄉長等主要負責人的個人電話,一覽無餘地出現在網頁上,公開的個人電話多達143個。(2月17日《武漢晚報》)
這些年,關於公開官員電話的新聞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昆明市等地早就實現了“一把手”全員公開,並根據人員變動定期給予更新,再如山西省紀委和組織部,更是在2011年3月主動公佈了260名各市、縣(市、區)紀委書記、組織部長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可以説,相關方面公開的力度只有更大沒有最大。
客觀而言,公開官員電話之舉一定程度暢通了民眾意見表達的渠道,方便了各地黨委政府聽取民眾意見、了解民情民意,還可以提高行政系統效率,這些願景無疑都值得民眾為之叫好。但就現實執行而言,公開官員電話所能達到的實際效果,是否真能如設計的那樣美好,仍然值得懷疑,我們不僅要看“廣告”更要“療效”。
從這些年各地的實踐情況來看,公開官員電話所收穫的效果並不容樂觀:一方面是電話號碼公佈了,接電話的領導卻不見了,為群眾解決問題的領導也不知去向了,比如山西省紀委和組織部公開的260名官員電話,記者抽樣33人就發現手機接通率不到四成;另一方面則是電話雖然接通了,可民眾的訴求卻如“泥牛入海”。
這種結果的出現,一者因為雖有公開電話的舉動,卻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具體説就是官員拒接民眾來電沒有具體的懲戒措施,二者是民眾缺乏足夠話語權,事實上,近年來開通的諸如“市長熱線”並不少,政府溝通民意的渠道從來就不缺乏,關鍵在於政府鮮有誠意聽取公眾表達的意見,以致各種溝通渠道淪為“聾子的耳朵”。
其實,開通熱線也好,公開官員電話也罷,要想收到預期的“療效”,就唯有充分聽取民眾的利益訴求,切實為民眾解決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一途。而這,根本上則需要完善和加強對權力的監督約束機制,賦予民眾充分的話語權,只有當民眾意見成為懸在官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權力信仰不再迷失,公開官員電話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台灣網網友 禹海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