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營造做好人的環境?調查中,72.1%的人表示政府應制定相應制度,不讓好人吃虧;70.0%的人指出要營造好人受羨慕、受尊敬的社會環境;62.5%的人指出要加強宣傳引導,讓好人有榜樣作用;57.9%的人認為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中國青年報5月22日)
都説做好人難、做好事難。雖然有些好事,只需要我們去伸手扶一把,讓跌倒的老人站起來;只需要我們在公交車上給帶小孩的媽媽讓個座,讓母子歇一下;只需要我們説句話告訴問路的人一個正確的方向,免得他走冤枉道……可是,就是這樣舉手之勞的小事,有時候也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堅強的信念,去面對某些刺目的眼神和質疑的表情。這是做好人、做好事的心理成本,雖然不像外在的金錢、物質等顯見的損失,卻往往是大眾做好人最難逾越的一關!
本來助人為樂、尊老愛幼這些“好人”品質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還記得貧困的父母在教育我們幾個孩子的時候總是説要做一個誠實守信、樂於助人的好人,這也是我們那個年代社會家庭教育的一種最基本的、自然的方式。社會上做好人、做好事,人人都在做,時時都在發生,如吃飯、喝水般自然;當然,社會也有偷盜、搶劫等醜惡現象,可是,相較于社會做好人的蔚然成風,“壞人”絕對是社會的一小撮。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卻變得比登天還難,做好人不但得不到社會與民眾的認可,竟然演變得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究其根源,社會公德的整體缺失難辭其咎。要想改變目前的困境,既需要政府加大宣傳,營造良好的好人氛圍,更需要社會、家庭承擔起公德教育的重擔。從我做起,只有做好人不吃虧、不被嘲笑,受到尊重和應有的表彰與表揚,沒有心理“成本”,才會有更多的好人回歸。(台灣網網友:王繼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