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可是堅持十幾年,就不得不讓人欽佩了。從2003年起,家住長春市吉盛小區的張艾憑,無償獻血累計27次,獲得長春市政府頒發的2001-2008年度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38歲O型血的他,累計無償捐獻的血量,相當於一個成人體內全部血液。昨日,當張艾憑擺出十幾本紅色的無償獻血證書,一個個捐獻日期後,是他十幾年不懈的堅持和幫助別人的信念。(10月12日《城市晚報》)
包,已經是每個人出門的必備品,不論是時尚包還是潮流包,不論是公文包還是公務包,都已經成了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而包裏的東西更是千奇百怪,女人則喜歡將化粧品和日用品填滿一個大包;男人則喜歡將香煙、打火機和鈔票裝在包裏。當然,某些腐敗官員則喜歡將偉哥、鈔票、避孕套裝在包裏,俗稱“三寶”。而長春市的這位殘疾人則更另類,他喜歡在隨時背的包裏裝滿一堆無償獻血證,這象徵著什麼?
從最簡單的道理來説,一個殘疾人出門背一包無償獻血證和獎章,除了增加身體行走的負擔外,一無是處。到超市購物,獻血證不能當代金券;做公交車,獻血證不能當公交卡刷;到餐館吃飯,獻血證不能當人民幣使用。當然,這一堆獻血證和獎章並非一文不值,最實際的用途是,可以在街坊鄰居面前,或者在人多的地方作為炫耀的資本。因此,對一個為生計發愁的殘疾人來説,在包裏裝兩三張鈔票,比一推證書和獎章的作用更大,因為,精神填不飽饑餓的肚子。
從無償獻血本身的性質來説,的確是一件積德行善的好事。但無償獻血也要分情況、分次數、分人群。一個殘疾人,8年獻血27次,相當於一個人的全部血液量,捐出相當於5.3個人全身的血小板,可以看出,張艾憑已經癡迷于無償獻血了,甚至把獻血當成了一種工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血庫的血液告急,僅憑這樣的“積極分子”就能填補空缺?何況,人不是奶牛,血也不是牛奶,奶牛在哺乳期外是擠不到牛奶的,而且,要從奶牛身上擠出牛奶,起碼要給它喂飽草。
張艾憑第一次無償獻血後,為何會癡迷于無償獻血?張艾憑曾對別人説“要是一段時間沒獻,就好像少了什麼東西一樣。”可見,張艾憑已經對無償獻血上癮了。而且,張艾憑把一堆獻血證當做寶貝,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出門也背在身上,這透露出,對張艾憑來説,無償獻血已經不單是救別人的生命,而是承載著一種至高的榮譽,或是一種可以值得炫耀的資本,這是這個殘疾人身上最悲憫的一種意識。而讓張艾憑瘋狂獻血的另一個始作俑者,就是當地政府設立的各種獻血大獎,張艾憑為了得獎,就加快獻血的進程,這是何等的可悲啊!人殘志不殘,志殘腦不慘,如果想用血的代價去彌補殘缺,那麼,血將淡于水,而且還會變成蛋白質。(台灣網網友:魏奇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