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腐敗,癥結在權力勝於學術

時間:2011-04-14 16:00   來源:台灣網

  僅去年一年,安徽省蕪湖市檢察機關就查處了當地4所高校工程建設環節賄賂犯罪案件38件,查處副處級以上幹部13人。記者就這4所高校工程建設領域腐敗案件調查發現,當前一些高校建築招標流於形式,黑幕重重,監管缺失,涉案人員錢權交易和權色交易交織,嚴重玷污了“象牙塔”下的神聖殿堂,也為校園工程安全留下隱患。(4月12日《今日早報》)

  近幾年,有關房屋品質問題的報道比比皆是。特別是經過幾次天災人禍之後,有人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有些看似上了年成的房子,品質反倒比那些新蓋的、外觀花哨、色彩鮮艷的房子好得多。這種認識雖不儘然對、有失偏頗,但不可否認,當下中國的建築品質或建築壽命仍是一個值得思考一二的問題。

  更嚴重的是,這一問題不僅出現在社會上,而且已經蔓延至學校。學校本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這裡應該保證他們的起碼安全,如今卻也面臨著房屋品質隱患。為何會如此?究其原因,竟在於高校管理者中出現了嚴重的腐敗問題,致使招標流於形式、黑幕操縱、監管缺失,最終埋下了教捨得品質隱患。

  據報道稱,腐敗者有的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高級管理員,但卻紛紛因校園工程的“開工”而“下馬”。現實帶給我們震撼的同時,也在啟發我們思考。這些專家、教授本應成為教書育人的典範,成為中國學術的領軍人物,到頭來卻成了腐敗者,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利益,更嚴重是給中國的學術界蒙羞。

  新聞中記者描述某個落馬教授: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副廳級幹部,最終拜倒在金錢和石榴裙下。副廳級幹部、教授兩個詞語相連接,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教授腐敗離不開這樣的現實語境:一者,許多教師、教授一旦被評為“優秀”,就會逐漸脫離教學崗位,成為學校管理者,也就是成為領導,此時他們關心權力、政績更甚于關心教學和學術研究;二者,目前的學校管理制度可以説完全照搬了政府政務模式,領導拍案決定,權力過於集中,監督過於乏力,各種權力場的通關密語可以直接照搬過來。在這樣的情形下,腐敗想不出現都難。

  無可節制的慾望是腐敗出現的根本原因,一般教師也好,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教授也罷,每一個人對利益都有無限嚮往,只不過有人能夠自製,有人卻越陷越深。一如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主動公佈圖書館賬目時稱,錢少時腐敗不起來,錢多了制度卻沒有跟上來,公開圖書館的賬目就是為了防止腐敗,“這是在救自己”。當權力無法監督時,腐敗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主動公佈賬目是在抑制腐敗,也是在“自救”。問題是,不是每個教授都有同葛教授一般清楚的認識,本著有便宜不佔是啥子的想法,有人走上了腐敗之路。

  而要凈化學術界、減少教授腐敗,根本的作法就是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教學的歸教學;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督制度,讓學校政務置於陽光之下。因為高校教授腐敗嚴重,其實質並不在於“教授”學歷高低和知識水準,而是脫離教學和學術崗位的教授,手握“重權”而無人監督。(台灣網網友:戈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