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路燈壞了大半年,一直沒人管。投訴了四個月也未見成效。市民馬先生本月再一次致信南京市政府市長信箱,結果遭遇了一份“雷人”的答覆——辦理單位讓他直接去找“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反映情況。但問題是,這個部門明明已經被撤銷快一年了……(3月22日《揚子晚報》)
與千頭萬緒的城市管理工作比起來,市民家門口一盞壞了的路燈,算多大點事?接到市民反映,敦促職能部門去察看、維修即可,怎還落得四個月無人問津的地步?相關部門的履職意識去了哪?更令人欲哭無淚的是:市民再次致信市長熱線時,卻陰差陽錯地收到了指點下屬部門推諉塞責的“方案”。不得不問,這中間究竟藏著幾多貓膩?
由市長信箱寄來的“烏龍”回復,可能是出於疏忽——有關部門公務繁忙,未來得及將一個早已撤銷的部門從備忘錄中刪除。誠然,對於市民反映了四個月的一盞路燈都無暇顧及的城市管理部門,説它公務繁忙、日理萬機恐怕一點也不為過。但是,將其解釋為“疏忽”又很不嚴密。細看這封回信,不管是從格式還是語氣,都是上級給下級的“批復”。在百忙之中,尚且能夠想到替下屬出謀劃策,對付屢屢打擾市長信箱的市民,即使稱不上心細如發,也絕對算得上“粗中有細”吧?這樣的部門,你能理解他的“疏忽”嗎?
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市長信箱確實忙碌,只不過不是忙於為群眾答疑解惑,而是將群眾的事糊弄推諉,從而為下級“排憂解難”。只不過,一不小心將“內參”發到了外部,造就了“烏龍”事件。如果沒有這一“疏忽”,市民很可能會繼續被蒙蔽、糊弄下去。
近兩年,地方政府部門廣開言路,傾聽民聲已然成為潮流。除了市長熱線,還有網路辦公,還有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政府微博。看到這種現象,群眾自然會欣喜不已。因為,有了這些交流平臺,以前高高在上、深藏于辦公室裏的政府形象不再了。官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更近,親切感與互信也增強了。但是,在這一主流之外所涌現的許多“挂羊頭賣狗肉”般的“暗流”令人失望,不僅是南京市政府信箱出現“烏龍”回復,山西省公開260名紀委書記、組織部長手機號及郵箱的第一天,經記者的隨機抽樣調查,33部手機的接通率不到四成。
增設意見和問題“上傳”的渠道是大勢所趨,而政府部門創造條件廣納民聲也是眾望所歸。但是,相關部門不能光有接納的姿勢而沒有接納的動作和誠心。更不能機關算盡,糊弄欺騙信心滿滿、誠意十足的群眾,否則,中傷的不僅是群眾參政議政、積極貢獻民間智慧的熱情,更是對和諧互信大氛圍,以及政府公信力的折損。(台灣網網友:郭楊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