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趨同化背後是高校教育同質化

時間:2014-08-27 14:0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近日,北京各大高校陸續迎來新生報到。踏進嚮往已久的大學校園,新生們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校園裏刻在石碑上的校訓。有公開資料顯示,現代各校校訓中,“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等是常被用到的詞語。記者選取北京市內54所大學的校訓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學校的校訓也未脫此窠臼,“勤奮”與“創新”兩詞出現率最高,均為20%。(8月26日《新京報》)

  這是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情況:多數大學的校訓裏都寫著“創新”二字,然而,這些大學的校訓卻都像是彼此之間抄襲而來的;而且,不僅僅是“創新”二字,包括“勤奮”“團結”之類的詞,也基本都被大學校訓用濫了。有點創意,好不好?

  此前,有機構專門做過針對國內256所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256所大學中有192所學校的校訓都是“四詞八字”的口號式,還有個別幾所大學的校訓完全相同,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如此看來,大學校訓在一些大學那裏也是形象工程,一方面為了湊夠字數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總要保持正確。至於學校有什麼自己的特點,則完全忽略。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做了幾期解讀“大學校訓”的節目。客觀來説,校訓的雷同化,會讓觀眾們感覺看多了乏味。在節目中,有些校領導對於校訓的解讀,也多有牽強附會之意。不然的話,把使用“創新”“勤奮”等有雷同校訓的大學放在一期節目裏讓大家去解讀,搞不好都能拍出喜劇效果來。

  大學,本應是我國知識分子的集結地,最有文化、最有思想的人都在這裡。倘若,這裡沒有了文化,連校訓都是雷同、抄襲、山寨的詞彙,沒有獨立的人文環境,沒有特色的管理和辦學方式,也沒有可以供學生與老師們驕傲的典故,這樣的大學在今後的發展上又能有什麼樣的特色呢?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在統一管理範式、統一指針的模式下,或許我國大學本就沒有自己的特色——校訓的趨同化,不過是所有大學發展與建設的趨同化表現。

  提及大學校訓,就不能繞開“最受歡迎的校訓”也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媒體曾在全國範圍調查“我最欣賞的十大校訓”,結果顯示,清華大學的校訓以54%的最高獲選率當選。此校訓背後有典故,並富有寓意。據了解,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作演講,題目是《論君子》,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努力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

  每一所大學,都會有自己的一些典故和趣聞。對於多數大學而言,必須要面臨以下兩個嚴肅的問題:一是,大學行政化、官僚化,讓我國的大學不能有自己的學術理想,以至於諸多大學只喜歡從大而全的方面提一些具有春秋筆法的校訓;二是,現在的大學,在發展路徑上,也是趨同的,無論你是師範大學,還是工科大學,無論是省部級大學,還是地市級大學,動不動就要提“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動輒舉借外債大興土木,可是,人家麻省理工不也只是個學院嘛,而巴黎高等師範也不過是個專業性學校嘛!

  大學若沒有自己的特色,難以期望其能創造很高的學術成就。而一個大學的特色,首先應當體現在校訓上。其實,校訓,沒有具體的範式,也不應拘于“四詞八字”。那些世界名校的校訓,據説每一條背後都有典故,個個經典,但卻沒有和其他學校雷同。對比之下,我們的大學連適合自己的校訓也找不到,不應該感覺到汗顏嗎?當然,對於整個教育體制而言,去行政化、官僚化,並努力實現教授治校的改革,仍然任重道遠。(王傳濤)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