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法國戛納春季電視片交易會上,英國國際傳媒集團ITV旗下發行部門宣佈:訂購模式節目《中國好歌曲》,將負責其國際發行權和英國播出權。這是世界著名傳媒集團從中國引進原創綜藝節目並進行國際發行的首例。
中國的原創節目走出去、為歐美市場開風氣之先,這是讓中國觀眾振奮的一件事。毋庸諱言,近些年來在中國社會引發高度關注甚至成為文化事件的綜藝節目,不少是創意上的舶來品,形式上的模倣者。如《中國達人秀》《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最強大腦》,都是對外國成熟的綜藝模式的引進,儘管這些節目都對原創意進行了成功的本土改造。此次《中國好歌曲》走出國門,打破了中國在綜藝節目交流中的單向輸入為雙向輸送,無怪ITV稱這次訂購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交易”。
文化交流,宏瞻是江河奔流、驚濤拍岸,細觀則是飛珠滾玉、滴水見海。恰恰是那些富含象徵性意義的事件,折射了文化發展的氣候與趨勢。《中國好歌曲》被訂購一事,也因此給文化創新、文化走出去留下了若干啟示。
文化既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創新也不可能是一次拍腦袋的結果、一次突發奇想。創新之難,就在於既要對流行文化有把握和前瞻,也要對傳統文化有理解和消化,更要在作品中展現出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關懷。美劇中的美國精神與美式英雄,韓劇中的家庭倫理和儒家情懷,無不是這種價值關懷的展現。在這個視野下回觀《中國好歌曲》,就會發現,其強調“原創歌曲”,尤其強調“中國原創歌曲”的用意所在。第一季“年度好歌曲”《卷珠簾》新鶯試啼,就曾引得導師和觀眾潸然淚下,很大程度是因為這首歌表達出的中國文化興味和東方美學意境,沒有這種文化之“根深”,就沒有創新之“葉茂”。
文化創新需要紮根同一片土壤,文化走出去卻需要更多元的載體。在文化交流上,無為常勝於有為,興雲布雨常不如春風化雨,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個綜藝節目《中國好歌曲》的作用,往往要勝過無數宏觀敘事的宣傳。培養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創造寬容多元的創作氛圍,給予創作者敢想、敢做、敢於探索的空間,鼓勵而不是揠苗助長,長滋久養而不是強求文化GDP,才能讓文化創作活力迸發,讓中國文化産品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扮演更活躍的角色。
我們期待著,走出國門的《中國好歌曲》會有更多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