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原中國女排隊員陳招娣的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許多民眾捧著照片自發為冠軍送行。陳招娣的去世引發人們對“女排精神”的追憶和探討。
一些年齡稍長的人對陳招娣的去世很悲痛,是因為他們曾經對女排運動員、女排精神的感情很深。相較之下,很多年輕人的感受就顯得不夠強烈,一些80後、90後網友對女排精神是否還適用於當今時代甚至有一些懷疑。前幾天香港藝人張國榮去世十週年紀念活動,倒是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
這種對比不是孰是孰非的問題,而是代際間不同價值觀的衝突使然。因為所受的教育不同,年長者更注重集體主義精神、拼搏忘我精神等,任勞任怨、以苦為樂,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而年輕一代更注重個人感受,更強調自我,對父輩們的堅守有時會感到“不可理解”。
這種價值觀的衝突,見諸一些長輩對80後、90後“自私自利、不負責任,不能吃苦”的批評中;見諸一些年輕人對前輩“頑固不化”、“迂腐不開明”的吐槽中;也見諸一些學者的著作中,如學者廖小平就在《倫理的代際之維——代際倫理研究》一書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代際之間的價值斷裂。
近些年,政府、媒介、學界不斷嘗試努力去理解年輕人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不斷承認他們在奮鬥中注重個體感受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十八大描繪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指出“中國夢就是人民夢”,就是要讓人們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中國夢”是宏大的全民族夢想,同時也是每個個體的夢,實現了宏觀目標和個人利益的融合,這是時代的一個重大進步。
大到一個國,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單位,幹事創業過程中何時少了女排精神所指向的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和自強不息精神?昔日,國際競技場上,郎平勢大力沉的“鐵榔頭”,周曉蘭構築的網上長城,曹慧英身體內的鐵板,陳招娣忍著巨痛戰勝日本隊後被隊友背去醫院的故事,其拼搏其境界其精神,也是現在我們每項集體和個人事業取得成功的必備要素。“女排精神”不僅不會過時,而且會不斷為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骨注入持久的正能量。
由此説來,為了實現家國偕同的“中國夢”,我們仍需再次走近“女排精神”,不斷剔除自私自利、錙銖必較、各行其是、寡于擔當的精神雜質,努力找回引領我們走到現在的核心價值觀,並從中吸取成長的養分。以討論“女排精神”為突破口,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彌合代際間價值觀的衝突,全社會成員一起拼搏,我們才能最終凝聚起最大的力量,去趕追我們共同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