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圖個啥?

時間:2012-12-03 10:26   來源:北京晚報

  圖片來自網路

  馮小剛的電影一向有一種親民性,與觀眾的溝通能力是馮小剛的長項。但是,《一九四二》是一個例外。馮小剛從20年前開始執著于這部災難小説,20年間,馮小剛的執著一直未變,這在一個變化迅猛的時代是極為少有的。

  《一九四二》是一部不商業的電影,在不商業上,《一九四二》與《唐山大地震》截然不同。《唐山大地震》的催淚與煽情非常明確,商業目標也是創作之初就確立的。宣傳期間,票房破紀錄也是最重要的訴求點。但是《一九四二》卻不同,馮小剛更強調他的個人色彩,個人追求,甚至費力不討好也無所謂。而從開拍到上映,商業、票房話題也一直避而不談。

  《一九四二》展示了民國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河南餓死三百萬人的大饑荒歷史。馮小剛力圖將歷史真實、歷史反思全都帶入這部電影之中。《一九四二》不僅反映了張國立飾演的東家和本村農民一起逃荒的經歷,也展現了宗教、戰爭、官場的政治腐敗,政府軍隊的無能,統治者的虛偽、冷漠、不作為以及國民劣根性等等。

  在《一九四二》中,展現嚴峻、殘酷生存狀態的內容很多,包括主動賣兒賣女,主動賣自己;包括野狗吃死屍;包括日軍大轟炸;包括國軍對百姓的搶劫。最終,人們的一切尊嚴,人倫都在生死一線的殘酷現實中崩塌。而從更廣闊的視角上看,他們又只是卑微的個體,成為國家大格局的犧牲品。他們掙扎求生,卻命如草芥。

  只是馮小剛對《一九四二》的執著是否能為觀眾理解,這將是一個問題,歷史到底能在現實中有多大的迴響,有時並不是創作者能控制的。《一九四二》的批判意識是有的,但人們能否認知、認同則很難説。這與馮小剛在電影中的態度、表述有關,也與人們目前的電影欣賞要求有關。很可能這兩者之間並不會像《唐山大地震》那麼一致。

  在《一九四二》電影結束時,老輩人表示,提過去的那些糟心事圖個啥?這是這部電影的核心,恐怕看完《一九四二》之後,真正能想想這個的觀眾並不多。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