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放任幹露露母女在節目錄製現場放潑撒野、大爆粗口,江蘇教育電視臺《棒棒棒》節目已被責令停播。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各級各類廣播電視媒體、新媒體,應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嚴禁醜聞劣跡者在視聽節目中發聲出鏡。
以俗艷著稱的幹露露,一貫話題不斷。即便放諸娛樂圈,幹露露母女也無疑是“異端”:她們不僅以“無下限”的方式博眼球,更享受著因被質疑、被吐槽而爆得的“大名”。在輪番肉身曝曬與惡名行銷之後,幹露露已成一個烙印深刻的符號。但劍走偏鋒,註定風險相隨,此番《棒棒棒》一役,干氏母女及涉事電視臺,總算是玩出火、玩砸了……
在廣電總局表態前,關於幹露露母女放潑撒野一事,網路上早有怨怒一片,呼籲嚴懲者不在少數。大家的共識是,公開播放的節目,至少要守住“不致觀眾反感”的業務底線,絕不可堂而皇之地挑釁公序良俗。無論如何,電視臺作為媒體,負有正向引導民眾的責任,而不是相反。
《棒棒棒》節目組敗筆在於,不僅未事先評估、規避“爭議人物”的風險,且反倒懷著僥倖心理,意圖傍“惡”揚名。所以如此,或許是職業操守層面有所偏差,或許是業務操作時不夠成熟。其實,不止《棒棒棒》,國內“綜藝節目”皆多有失范之處。諸如造假煽情、借力情色等擦邊球,素來被很多製作方所慣用。
某種意義上,電視臺與爭議人物,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共生關係。後者的話題性,能轉化為前者的收視率;同時,前者支付的“出場費”,則是後者夢寐以求的實利。對那些“嘉賓依賴型”節目而言,大牌明星、幹露露式的異類,簡直是生存之本。
面對出格節目,有人呼籲“拿起遙控器,換臺抵制”。但問題是,此類節目的目標受眾,或許本就不是那些能以準確行動落實好惡判斷的極端理性者。批判幹露露的與圍觀幹露露的,可能是同一群人。所以,公允、節制的裁斷和過濾不可替代,正如廣電總局適時叫停《棒棒棒》一樣。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