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到9月18日,北京畫院舉行“四駕馬車——馮驥才的繪畫、文學、文化遺産保護與教育”展覽。此次展覽,匯集了馮驥才在繪畫、文學、文化遺産保護與教育四個領域的重要成果,馮驥才自稱為“四駕馬車”。對於他的這“四駕馬車”,眾多文化界人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有人説“看到其中馮驥才為保護文化遺産奔走呼籲特別感動”,其實,馮驥才在保護文化遺産方面所做的大量文化工作,也著實地感動著許多讀者和網友。
馮驥才曾在法國住過兩個多月,他發現,有3位作家曾對法國的文化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是雨果。當工業革命影響法國的時候,法國大量拆除古建築。當時雨果看到一座鐘樓被拆,認為這是把城市的記憶拆除了,於是他在1835年間憤怒地寫下了《向拆房者宣戰》,在當時影響廣泛。作家梅裏美在後期不再寫小説,而是成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委員會”,為法國的古典建築保護做了大量工作。還有曾擔任過法國文化部部長的小説家馬爾羅,他在任職期間發動了對法國文化的全面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匙,對法國的所有歷史文化遺存全都做了登記。正是這些保護工作使得法國很多歷史文化得以留存,樹立了法國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馮驥才説,這3位作家對他的影響非常大。這些影響,促使馮驥才不遺餘力、全身心投入到我們國家文化遺産保護的事業中。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民俗專家,馮驥才十多年來,為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産,可説是鐵鞋踏破跑遍全國,對56個民族的建築、手工藝、民俗、民間藝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做地毯式文化普查和整理保護工作。馮驥才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註定要守候在民間”、“靠公民的良心去保護文化”這些國內重要非遺活動的積極倡導者、組織者、踐行者。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天津老城拆遷,為搶救天津老城文化遺跡,馮驥才組織了文化專家進行搶救和保護,請來學者、攝影家百餘人勘訪、考察、拍照,編輯出版了大型歷史文化圖冊《舊城遺韻》,從而有力地保護了老城遺跡。
馮驥才一直認為我國民間文化的“箱底”是古村落,這些古村落有著獨特的民俗,獨特的歷史記憶。他曾不辭辛苦,踏遍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7個省份的幾十個村落,就古村落進行了初步的登記普查。
馮驥才最早以寫作聞名,並且多才多藝,小説集多達80余種,海外有30種譯本,如此乘勢寫下去,他很容易走上名利雙收的所謂“文化明星”的道路,但馮驥才卻説:“我現在是急於寫我的散文,急於寫我的小説,急於畫我的畫呢?還是急於到文化的第一線去,到田野裏去,到民間去?毫無疑問,我會選擇後者。”他選擇了保護和拯救祖國文化遺産作為自己的事業。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目前我們國家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公佈報告説“近30年消失文物多半毀於建設”。文化學者説,目前各地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已逾越了底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近日説:“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産,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根’與‘魂’。從一定意義上講,維護文化遺産的尊嚴,就是維護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尊嚴。”保護國家的文化遺産,是何等迫切和重要。
馮驥才曾説,“早些時期的作家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鐵肩擔道義啊!我是文化人,當文化遭劫難時,必須站出來!”他為了文化理想,而甘願做一個吐血而死的“精衛”。這是他可貴的文化精神、文化人格的鮮明彰顯。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特別是我們的文化人來説,也應像馮驥才那樣,體現出自覺的文化良知、職責與擔當。我們應當成為負責任的一代,當看到我們的社會和社會文化出現不和諧時,我們應毫不猶豫地守望我們的歷史,守護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