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否道德幻覺

時間:2012-06-29 10:07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唐山計程車司機黃琪將乘客遺失在車上的100萬元現金歸還失主的義舉,經過同行們的口口相傳與熱心網友的轉發評論,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黃琪被譽為“最美的哥”。

  近年來,“最美”頻頻出現。可是,也有人擔心,“最美”之類的符號用多了,容易産生審美疲勞,滋長道德浮誇風,産生道德完美的幻覺,對現實産生不切實際的認知和判斷。如何看待和評價“最美”?

  美譽是種價值認同

  廣西 苑廣闊

  從救學生的“最美教師”到救乘客的“最美司機”,從托舉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 “最美” 成為最流行的詞彙。

  如何看待當今時代的“最美公民”?一方面,這些“最美”不是人為打造、眼球炒作,而是以自發的善行和壯舉構築起道德的高地;另一方面,他們以自身的義舉樹立道德的標桿,引導更多社會成員見賢思齊。

  網友和媒體之所以將時代好人冠以“最美”之名,表達了人們的價值認同和敬慕心態。“最美”並沒有刻意掩飾現實矛盾,而是告訴我們英雄所為是社會所需、社會所盼。

  説到底,“最美”不過是帶有尊敬和嚮往的昵稱,“最美”們也未曾在掌聲和鮮花中迷失自我,多選擇以淡定、平和的心態來看待榮譽和鼓勵,用一己的正能量去輻射他人。多些“最美”的讚譽,並不會稀釋我們身邊的感動。“最美”是人們心中共同的期許,將其視為道德完美的幻覺,認為是道德浮誇,不過是杞人憂天的過度猜想而已。

  讓“最美”成為行為自覺

  遼寧 洪樂風

  面對終其一生都難以賺取的百萬鉅款,一位普通計程車司機毫不猶豫的善行令人稱道。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感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褒揚行善者,貶斥為惡人,本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但被網路不斷放大的道德標簽,也給“最美”的花冠蒙上了幾縷暗淡。

  對“最美”而言,有些善舉不過來自本職工作的責任心,人為的道德拔高反倒會生出“難道不該如此”的質疑和追問。所謂“物以稀為貴”,一味地渲染“最”字,會讓人産生審美疲勞,過多的溢美之辭也容易讓人産生“不過如此”的心理落差。因此,善待“最美”就要提防濫用“最美”的道德標簽。

  也要看到,“最美”等語匯的誕生發酵與傳播擴散,更多的還是網路上公眾情緒的自發累積。當公眾的視覺焦點轉到如何踐行“最美”,當“最美”的感染力轉化成你我的行為自覺,諸如“道德浮誇”的擔心和憂慮才會自然消弭。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