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次黃金檔播出。
看題目就知道,這部紀錄片是關於美食的。這部紀錄片介紹了醬鴨、火腿等各地特色美食,給觀眾們勾勒出了美食版的中國地圖。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物質生活更加富足,在吃方面也變得更加講究。食客、美食家、吃貨等的出現,則從另一方面體現國人口味的變化。衣食住行為人之根本,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已是滿足,今人在此之外加上品萬種美食,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中國幅員遼闊,有八大菜係,淮揚菜、粵菜、魯菜、湘菜,每種菜係都有其特色美食,而且烹調方法各有不同,可以説,國人夠有口福的了。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和攝製組帶著觀眾探訪祖國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樣與美食有關的人和事,總共七集、每集50分鐘的容量,節奏緊湊、製作精良,嘗遍美食的同時又能遍覽祖國風物,紀錄片煞是好看。
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對於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擁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蘊,而很長時間以來,外國人對中餐的觀感僅是那麼幾樣,遠比不上國外的舶來品,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日本的壽司、韓國的泡菜,都足夠讓中餐汗顏。其實,中餐並不那麼單薄,中餐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是很長時間以來,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沒有得到重視。酒香還怕巷子深,再好的美食沒有推廣,終將會走向消亡。
隨著觀眾審美品位的提升,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也就“水漲船高”了,而電視熒屏上的節目品質卻不給力,這就導致電視節目不好看,從而形成了電視收視上的惡性迴圈。這部紀錄片橫空出世,把許多食客拉回到電視熒屏前,每晚22:30準時期待新的一集。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總共7集的紀錄片,講述食物與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分散在每一集的不同主題當中,被紀錄片導演用碎片化的敘事方式,由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繫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部紀錄片的獨特視角。這是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更用味覺審美觀照了東方人的價值觀,網友的評價切中肯綮。
《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大而空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産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把視角對準了普通百姓,使紀錄片本身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草根氣息,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一夜火爆熒屏、贏得觀眾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